“互联网+”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展,使乡村经济更加立体多元。
(二)乡村产业振兴为“互联网+”提供应用场景
正如理论与实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二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实现最终目标一样。“互联网+”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引擎的同时,乡村产业振兴也为其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农作物的科学种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动态调整、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的齐头并进,无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只有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中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伟大征程之中,贯通于乡村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之中,渗透于生产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业态的培育壮大等各个方面,才能释放其对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以及倍增作用。例如,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服务等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壮大,也反过来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情景,推动了监测、导航等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难为之境:“互联网+”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
毫无疑问,“互联网+”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高度的价值契合,但在实际结合过程中,许多乡村经济较为落后,加之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出现了同质化严重、产业优势不明显,资源流通受限、协同效应未发挥,技术人才短缺、后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创意支持有限,产业优势不明显
科技进步是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意是塑造乡村产业独特风貌的核心要素。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项目,助力乡村产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尽管如此,乡村产业仍面临创意支持匮乏、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挑战。一方面,乡村产业本应秉持“姓农、立农、兴农”原则,充分展现地域特色,但部分乡村产业发展过于依赖政府规划或外部援助,随波逐流,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互联网技术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高校或科研院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掌握者,往往在产品研发阶段的扶助作用比较突出,但在销售、长远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同时,由于高校或研究院对地方资源禀赋的考察时间有限,加之地方政府发展心切,产业模式多以模仿为主,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产业优势不明显。
(二)要素流通受阻,协同效应未形成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加成作用,必须从全局谋划,将其融入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的各个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不过,从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来看,“协同效应”并未真正产生。首先是协作机制不健全。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需要相关部门的全面配合,但个别部门还未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产业政策出现断裂,缺乏紧密衔接。另外,由于部分基层干部“现代化思维”有待增强,在政策执行上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执行结果不尽人意。其次是产业链较为分散。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的集聚效应对乡村产业的整合作用更加凸显,但在技术应用上,一些乡村暂时不能将生产、加工、营销、物流等环节联结起来,各项资源流通受阻。最后,城乡互动不平衡。互联网技术可以依托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化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然而,部分乡村虽然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但过分重视乡村产业的对外输出,而忽视优秀资源的引入,弱化了“互联网+”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用。
(三)人才流失严重,后生动力不充分
要将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乡村产业,离不开优秀人才特别是“互联网+”人才的广泛参与。然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才能施展空间相对狭小,不少有知识、有技术、有文化的乡村青年为获取更好的资源条件和更多的发展空
(二)乡村产业振兴为“互联网+”提供应用场景
正如理论与实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二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实现最终目标一样。“互联网+”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引擎的同时,乡村产业振兴也为其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农作物的科学种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动态调整、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的齐头并进,无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只有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中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伟大征程之中,贯通于乡村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之中,渗透于生产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业态的培育壮大等各个方面,才能释放其对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以及倍增作用。例如,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服务等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壮大,也反过来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情景,推动了监测、导航等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难为之境:“互联网+”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
毫无疑问,“互联网+”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高度的价值契合,但在实际结合过程中,许多乡村经济较为落后,加之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出现了同质化严重、产业优势不明显,资源流通受限、协同效应未发挥,技术人才短缺、后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创意支持有限,产业优势不明显
科技进步是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意是塑造乡村产业独特风貌的核心要素。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项目,助力乡村产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尽管如此,乡村产业仍面临创意支持匮乏、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挑战。一方面,乡村产业本应秉持“姓农、立农、兴农”原则,充分展现地域特色,但部分乡村产业发展过于依赖政府规划或外部援助,随波逐流,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互联网技术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高校或科研院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掌握者,往往在产品研发阶段的扶助作用比较突出,但在销售、长远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同时,由于高校或研究院对地方资源禀赋的考察时间有限,加之地方政府发展心切,产业模式多以模仿为主,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产业优势不明显。
(二)要素流通受阻,协同效应未形成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加成作用,必须从全局谋划,将其融入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的各个方面,形成“协同效应”。不过,从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来看,“协同效应”并未真正产生。首先是协作机制不健全。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需要相关部门的全面配合,但个别部门还未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产业政策出现断裂,缺乏紧密衔接。另外,由于部分基层干部“现代化思维”有待增强,在政策执行上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执行结果不尽人意。其次是产业链较为分散。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的集聚效应对乡村产业的整合作用更加凸显,但在技术应用上,一些乡村暂时不能将生产、加工、营销、物流等环节联结起来,各项资源流通受阻。最后,城乡互动不平衡。互联网技术可以依托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化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然而,部分乡村虽然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但过分重视乡村产业的对外输出,而忽视优秀资源的引入,弱化了“互联网+”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用。
(三)人才流失严重,后生动力不充分
要将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乡村产业,离不开优秀人才特别是“互联网+”人才的广泛参与。然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才能施展空间相对狭小,不少有知识、有技术、有文化的乡村青年为获取更好的资源条件和更多的发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