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6版
“互联网+”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仙优汇”县域公共品牌

间,向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流动。留守在乡村的多为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的中老年人,他们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之下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有所了解,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往往不能精准把握信息技术的关键优势,且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相对薄弱,难以灵活应对信息技术的潜在风险。除此之外,政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每年招录很多大学生村官、年轻公务员服务乡村,试图为乡村注入新思想、新活力。不过,一旦满足了服务期限,大多数人才仍然会选择回归城市,乡村人才依旧短缺,产业信息化进程受到阻碍。
  应对之路:“互联网+”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3]为充分挖掘和释放“互联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巨大潜能,政府及利益相关者需继续以互联网技术为契机,在打造特色优质产业、构建产业融合格局、优化产业智力支持上下功夫,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实现。
  (一)增强“互联网+”加持深度,打造特色优质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而特色产业是产业发展的生命所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首先需要在“特”字上做文章。要明晰地方特色、突出地方优势、挖掘乡土情怀和文化情感,增强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结合地域资源和文化优势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建立特色品牌和主导品牌,打造与众不同的形象定位。例如,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立足农业产业优势,培育做大“仙优汇”县域公共品牌,并以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承担帮扶责任的高校或研究院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乡村产业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产品研发需要技术攻关,科技含量自然丰富,但生产、销售、物流、升级等环节依然需要信息技术的嵌入。例如,在生产环节可以充分借助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实时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优化生产调度和资源分配,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产品销售环节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辟新的销售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零售。
  (二)拓宽“互联网+”覆盖广度,构筑产业融合格局
  乡村产业振兴是一个复杂而全方位的工程,涉及部门众多、关联领域广泛,但紧紧围绕村民的幸福生活和殷切期盼,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这要求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凭借信息技术之东风,推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项工作的实施,促进乡村产业集群化、一体化发展。首先是构建部门联动体系,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比如政府可以定期举办联席会议,邀请电信、交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互联网+产业”的政策措施,确保各方达成共识以做好协同工作;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确保基层干部的政策执行信息如实、及时地上传到数据库,上级部门在检查和梳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需以“现代化思维”提出科学而全面的指导意见。其次是整合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头雁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推动产业链整体数字化转型与价值提升,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建立集移动商务、商品电商、支付结算、仓储物流、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