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服务、数据服务、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整合服务,为上游资源性企业和下游采购生产企业实现产销对接、厂家直销、终端直采以及定制化生产和采购等。最后是强化乡村对城市的资源引入。相较于乡村,城市拥有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理念,建立城乡统一的信息资源库,打破城乡数字壁垒,形成协同互助的产业发展生态。
(三)提升“互联网+”辐射力度,优化产业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4]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方面,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马克思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5]通过职业培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业人才。因此,可以通过集体授课的方式,引导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学习并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储备,培养具备文化素养、远大志向、技术专长、经营智慧和管理能力的“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使“新农人”成为推动乡村产业繁荣“兴农人”。另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和激励政策,吸引技术人才主动回归乡村。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就业支撑点;构建乡村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青年之家、专家服务基地等多元化服务平台,为技术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同时,政府要保护人才在乡村实践期间提供增值服务获取的经济效益,激发其改进和推广技术的热情和创新力。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指明了发展路径,而乡村产业振兴为“互联网+”的深入实施找到了坚实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然而,从“互联网+”的视角来看,乡村产业振兴依旧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缺乏创新、产业竞争力不足,要素阻塞、协同效应未发挥,经济落后、科技人才紧缺。相信未来各方力量将强化互联网的应用深度、着力打造特色优质产业,扩展互联网的应用广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互联网的辐射力度、坚持培育与吸引人才相结合,逐步开辟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求是》,2023(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302页。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270页。
[4]《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人民日报》,2018-06-15(01)。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195页。
作者简介
李亚南 新疆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李秋红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