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5版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治理变革困境及对策
农民工要有意识地多参与城市政府或协会组织的活动,扩大城市交往范围,增加自身社会资本存量,有助于他们在融入城市过程中获得相对集中的有效工作信息。
  (四)重塑价值理念促进融入和认同
  传统社区建立在血缘与地缘的基础上,可能存在一些非理性价值认识,从而导致维系社区认同的根基缺乏,社区建设的内部矛盾日益凸显。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5],为了全面提升城市社区的治理能力,现代城市社区要从意识培育、职能定位、应急管理与重塑文化精神四个方面着手调适优化。一是培育“共同体”意识。社区所有居民呈现出与城市市民无差别的城市建设者身份,以身份认同来链接社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凭借自己为城市建设所做的贡献,赢得市民认可,从而扭转双方对各自群体的刻板印象。二是突出现代城市社区的公益性,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嵌入式服务设施,有效盘活调动城市资源,推动普惠公共服务延伸下沉,让社区居民可以就近享有优质服务。比如,开办社区幼儿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社区要以“服务者”的态度建立起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开创社区议题征集、社区活动设计、社区协同治理等互动情境,积极为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社区居民拓宽表达利益诉求的途径和方式。三是健全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应急保障管理体系。基层自觉畅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推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四是重塑文化精神,打造资源整合型现代社区。汇集企业与社会组织,营造出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新生代农民工在新的空间秩序中可以依靠其进行自我定位,在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中建立起互相协作的社区治理网络。现代城市社区内部紧密联动,有助于加速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适应和融入,提升他们在城市社会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既是基于城市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新生代农民工连接着城市与乡村,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变迁的过程。城市社会持续优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供给、公共服务供给,将城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用人单位体现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尊重和保护,按时为员工缴纳社保、支付报酬,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展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合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保持服务城市社会的初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主动提升知识技能。通过社会各治理主体形成合力,有助于更高水平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
  [2]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06-21。
  [3]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5/content_6948813.htm。
  [4]《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5-12-23(01)。
  [5]贺雪峰:《城乡融合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人民日报》,2019-11-01(09)。
  [6]张红霞、江立华:《制度与实践的错位: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城镇化的路径》,《理论月刊》,2022(11):111-118页。
  [7]丁彦玲、司睿:《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8数据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23(11):76-81页。
  [8]邓涵丹:《住房选择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24。
  [9]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27/content_5433818.htm。
  [10]雷万鹏、张子涵:《公平视野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44-153页。
  [11][法]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的问题》,曹金羽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
  [12]王德福:《群众的时代: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基层治理》,东方出版社,2024。
  [13]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3):5-15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15]项松林、孙悦:《习近平人文城市理念论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67-372页。
  作者简介
  俞 柯 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