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和滥用。比如,很多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就是村党群服务中心前一个画了很多宣传画的文化广场。
(三)乡村文化建设中移风易俗难度大
旧习俗、不良风气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不少村子存在红白喜事大讲排场、铺张浪费、盲目攀比、标准不断提升等风气,尤其在一些还不太富裕的村子,村民盛行攀比之风、丧事喜办、恶搞婚闹和封建迷信活动等。一些乡村20万左右的“高价彩礼”,造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春节也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祭祀、拜年、走亲等仪式和氛围。一些群众由于文化认知限制,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市场环境下难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少数群众弱化传统美德的继承,追求功利,阻碍了乡村文明和谐风尚的形成。此外,一些村集体,盲目地将民俗文化商业开发,不仅不能吸引游客带来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促进城乡文化人才流动融合
一是完善相关激励保障政策。探索文化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机制,让文化工作者乐于从事乡村文化事业。积极发展乡村文化工作志愿者,充实乡村文化建设一线工作力量。二是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乡村发展需要,由政府部门组织,举办培训班、辅导班,帮助文化工作者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注重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养。同时,加强对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破除妨碍城乡文化人才互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坚持城乡一盘棋的理念健全公共资源配置机制,让城乡文化方面的人才成长发展具备均等化的基础条件,吸引城市文化人才回流乡村。
(二)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金投入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城乡文化共同发展规划,避免因财政资金短缺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一是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建设、改造和提升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比如,彬州市利用专项资金,新建了永乐镇文化广场、龙高镇塬边村文化健身广场,提升改造了水口镇白土村等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了4个村文化广场和文化馆数字平台。二是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与内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持续聚力打造培育乡村数字文化,引导和培育乡村文化消费提档升级,让乡村群众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三是选聘文化志愿管理员,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由乡镇办分管文化工作领导担任文化站负责人,由文化志愿管理员负责文化站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免费开放)日常工作,以文化站为主阵地,开展送文化、送电影下基层等各类文化活动,实现群众活动有阵地、有队伍、有指导。
(三)推动城乡文化建设环境互鉴
农村地区的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和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现象,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应深入研究乡村婚丧陋习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一方面,要继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文明风尚。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其次,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爱心活动,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建设环境互嵌,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通过送电影、送书刊、送文化到基层的下乡活动,保障广大群众看电影、读书报、看大戏、听广播、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等权益。另一方面,要借鉴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精神文明,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首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围绕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其次,精心策划实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作者简介
刘 雷 中共彬州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乡村文化建设中移风易俗难度大
旧习俗、不良风气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不少村子存在红白喜事大讲排场、铺张浪费、盲目攀比、标准不断提升等风气,尤其在一些还不太富裕的村子,村民盛行攀比之风、丧事喜办、恶搞婚闹和封建迷信活动等。一些乡村20万左右的“高价彩礼”,造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春节也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祭祀、拜年、走亲等仪式和氛围。一些群众由于文化认知限制,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市场环境下难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少数群众弱化传统美德的继承,追求功利,阻碍了乡村文明和谐风尚的形成。此外,一些村集体,盲目地将民俗文化商业开发,不仅不能吸引游客带来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促进城乡文化人才流动融合
一是完善相关激励保障政策。探索文化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机制,让文化工作者乐于从事乡村文化事业。积极发展乡村文化工作志愿者,充实乡村文化建设一线工作力量。二是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乡村发展需要,由政府部门组织,举办培训班、辅导班,帮助文化工作者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注重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养。同时,加强对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破除妨碍城乡文化人才互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坚持城乡一盘棋的理念健全公共资源配置机制,让城乡文化方面的人才成长发展具备均等化的基础条件,吸引城市文化人才回流乡村。
(二)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金投入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城乡文化共同发展规划,避免因财政资金短缺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一是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建设、改造和提升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比如,彬州市利用专项资金,新建了永乐镇文化广场、龙高镇塬边村文化健身广场,提升改造了水口镇白土村等9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了4个村文化广场和文化馆数字平台。二是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与内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持续聚力打造培育乡村数字文化,引导和培育乡村文化消费提档升级,让乡村群众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三是选聘文化志愿管理员,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由乡镇办分管文化工作领导担任文化站负责人,由文化志愿管理员负责文化站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免费开放)日常工作,以文化站为主阵地,开展送文化、送电影下基层等各类文化活动,实现群众活动有阵地、有队伍、有指导。
(三)推动城乡文化建设环境互鉴
农村地区的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和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现象,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应深入研究乡村婚丧陋习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一方面,要继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文明风尚。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其次,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爱心活动,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建设环境互嵌,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通过送电影、送书刊、送文化到基层的下乡活动,保障广大群众看电影、读书报、看大戏、听广播、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等权益。另一方面,要借鉴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精神文明,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首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围绕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其次,精心策划实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作者简介
刘 雷 中共彬州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