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7版
新村建设: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另一种思考
形象,也显著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三)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红岩新村建设较好展示了传统村落文化与现代产业文化的融合,其成功实践得益于政府与村委会的科学规划。在新村建设过程中,红岩村村委会采纳了村落保护专家和当地政府的建议,对房屋和街道进行了合理规划与设计,如楼顶以瑶族建筑特色为主线条,居民一楼为商铺,统一装修,二楼以上住人。通过精心打造,村落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例如瑶族特有的风雨桥、宏伟的滚水坝以及具有挑战性的过坝梅花桩等。新村还以后靠的马头山为基础建设了系列观景亭台和登山小径,为游客提供了全面体验村落自然风光的机会。同时,红岩新村积极引入现代生活理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结合当地创业政策,村委会积极鼓励村中青年回乡创业,许多青年村民选择放弃外地工作,返乡就业,并成为新民宿建设、商铺经营的中坚力量。红岩新村还尝试将月柿产业与传统村落文化相结合,连续多年以红岩新村为基地举办恭城瑶族自治县农业盛会“恭城月柿节”。节日期间,邀请专家进行座谈,为村落发展献计献策,并诚邀各地游客前来品尝月柿、参与柿饼制作、柿子叶编织、柿蒂纹雕刻、柿子酒酿造等体验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制作和月柿文化展演,游客得以深入体验红岩村旅游场域,感受传统村落与现代化结合的特色旅游风情。
  红岩新村传统村落文化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正引起大家重视,关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引起各方关注。对此,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当注重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坚持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相结合,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4]现代化进程推进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非处于二元对立状态,而是应实现和谐共生。面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传统村落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进行适应性转型,维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与文化习俗是村落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之相适应,通过特色产业让传统村落发展起来,这是重中之重。在红岩新村建设过程中,红岩老村通过修复老旧房屋、保护传统建筑,成功保留了其独特的风貌和浓郁的历史氛围,而红岩新村依托月柿产业资源,举办传统节日以促进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全面提升旅游吸引力和游客留存率。在新村建设同时,能有效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红岩新村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然而,要真正形成旅游及农业产业现代化,形成当地文化名片,还需做出更大努力。
  (一)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是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红岩新村在农业旅游整体发展中,文化体验占有重要地位。红岩新村以农业生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点,虽然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游客,但大多数游客更倾向于体验传统村落特色及人文特质。目前,红岩老村的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但传统村落文化特色旅游的全面开发尚需时日,如今,红岩村除了已有的“月柿文化”品牌,代表其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样式尚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如油茶文化、瑶族婚俗文化以及瑶族建筑、雕刻、手工艺等迄今都还没找到合适的旅游切入点。因此,在未来村落发展规划中,红岩村须深挖红岩老村的文化内涵,并有效地将其与新村的旅游项目相结合,方能真正实现红岩村传统村落文化现代化发展。
  (二)政府合理规划,是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红岩村的新村建设得益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规划,也得益于莲花镇特色月柿小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语境下,通过“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精心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构建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5],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