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的有效途径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以显著的时代特征,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本文分析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可持续性、生态性及人本性,探究了乡村发展绿色理念的相关要求,包括节约发展、低碳发展和清洁发展,结合乡村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发展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矛盾问题,包括经济发展权与生态保护责任失衡、经济发展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之间失衡、绿色产业结构和传统种植产业结构失衡、绿色发展政策要求与法规执行效果失衡等。针对以上失衡问题,根据绿色发展理念和要求,提出了以下几条平衡有效途径:协同推进生态降碳减污扩绿和经济增长的深度交融;推进经济发展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之间的平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绿色经济;建立健全和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机制;加强绿色发展的教育宣传工作;加大绿色发展投入力度等途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持续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作为重要目标,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推动乡村经济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1]。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推进过程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乡村经济绿色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不少地方政府还实施了“生态涵养区”“绿色生态圈”“生态保护红线”等保护区划,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2]。上述政策实践虽取得初步成效,但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率仍不足60%,生态脆弱区农业产业转型滞后问题突出,表明现有措施尚未完全破解发展与保护的深层矛盾。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平衡路径探索,旨在揭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