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0版
会同县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路径探索
型文旅融合模式强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对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规划,确保乡村旅游活动不会对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除此之外,会同县还需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对乡村历史、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方面全面梳理,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符号和元素。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本县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将其巧妙地融入旅游线路、景点设计、活动安排等方面。
  (三)夯实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
  首先,全面提升会同县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住宿设施上,鼓励和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雅、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和酒店,满足不同游客群体需求;餐饮方面,发掘和推广当地特色美食,建立卫生安全的餐饮服务体系,让游客在品尝地道美食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舒适的用餐环境;交通设施上,加强乡村道路的硬化、拓宽和美化,发展公共交通和鼓励绿色出行,提高交通便捷性。其次,加强会同县各乡村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旅游的智能化水平。建立乡村旅游信息平台,提供景点介绍、线路规划、预订服务、天气预报等一站式信息服务,方便游客获取旅游资讯,提升旅游体验。在主要景点和游客集中区域设置电子导览系统、Wi-Fi覆盖等,让游客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旅游信息,享受便捷的导航和咨询服务。最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会同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股权融资等方式,吸引企业、个人等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和运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
  (四)培育专业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首先,高度重视文旅产业融合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会同县职业培训机构结合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实际需求,开设乡村旅游管理、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在校学生参与乡村旅游实践项目,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其次,通过举办文化讲座、民俗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等形式,增强会同县各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热情。同时鼓励他们学习基本的文化礼仪和沟通技巧,提升与游客交流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专业的服务。最后,针对乡村旅游的不同岗位需求,如导游、民宿经营者、手工艺人等,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兴技能培训,帮助本地居民适应旅游市场变化,拓宽乡村旅游的营销渠道和收入来源。
  结语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融合成为推动会同县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人对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更多像会同县这样的地方将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和民俗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为构建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管文新:《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旅游与摄影》,2023(24):83-85页。
  [2]柏力:《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机制研究》,《西部旅游》,2023(24):21-23页。
  [3]夏远利、武靖、曹方:《乡村旅游绅士化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77-81页。
  [4]毛淑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富川秀水状元村旅游发展探析》,《旅游纵览》,2023(23):4-6页。
  [5]熊少波、黄梦嫣、龙异璟:《乡村振兴视阈下湖南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武术研究》,2023(11):101-105页。
  [6]张思棋、张润航、李卓凌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绿一体”的传统村落旅游策略——以惠州市小禾洞村为例》,《城市建筑》,2023(21):16-19页。
  [7]邓丽君:《科技赋能背景下山东省青岛市藏马庄民俗文化村乡村旅游的创新性研究》,《西部旅游》,2023(21):66-68页。
  [8]刘君娣、巩文峰、毕东梅等:《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策略研究——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智慧农业导刊》,2023(21):162-167页。
  作者简介
  杨依晨 会同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工作人员,研究方向为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