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8版
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背景下污染防治的阿里实践与路径探究
文/李筝 丁玉梅
◎2024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校级课题“生态高地背景下阿里地区污染防治的任务与路径研究”
  阿里地区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中,准确把握生态现状,紧盯创建目标任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修复。但是仍面临生态保护修复难、保护与发展矛盾凸显、生态文化培育难、环境质量不稳定及工作机制不完善等挑战。需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三大保卫战”、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作提升治理实效,强化法治保障并健全体制机制,从而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中争先锋,实现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助力阿里地区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西藏自治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规划、文化、示范创建等方面入手,持续推动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1]。阿里地区将污染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本地生态环境基本情况、污染防治制约因素等,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不断创新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中争先锋工作机制,坚持从细从实攻坚污染防治任务,让天蓝、水清、地绿成为生态底色,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阿里地区聚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是底线,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中争先锋,制定了《阿里地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分工方案》,准确把握阿里地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定位和工作重点,把握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和污染防治协同治理[2]之间的共性和联系,将生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高标准打好“七大标志性战役”,解决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系列有益的实践探索和有效的具体举措,给阿里下一步污染防治工作积累了经验、启发了思路。
  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背景下阿里地区污染防治工作实践
  (一)准确把握阿里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阿里地区处于“世界屋脊”,高原广阔、地势高隆、山川环绕、气候干冷,自然条件异常恶劣,是生态最脆弱、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阿里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已连续多年获得自治区生态环境考核优秀等次,空气、水和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自治区排放标准,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99%以上,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Ⅲ类、主要湖泊水质达到Ⅱ类,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达标率10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基本达到国家饮用水相关标准,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表层样点外业调查采样中,7县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