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0版
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背景下污染防治的阿里实践与路径探究
  一是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不断强化建筑工程扬尘监管,巩固提升燃煤锅炉整治成果;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建成污染源在线监管平台,实时监管重点排污单位;完成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狮泉河镇主要路段固定式遥感监测、移动检测、黑烟车智能识别与自动抓拍功能,启动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二期建设,辖区内所有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实现汽车排放检验数据三级联网;以柴油车超标排放及油品质量抽查检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查治理、沙尘防治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强大气综合治理,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监测,全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等6项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5],空气优良率达到100%(扣除臭氧影响),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二是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按照“水十条”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实施水源地保护攻坚行动,定期开展水源地排查整治,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以河(湖)长巡河为抓手,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排查。阿里地区7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基本建成,每月对5个国控地表水、2个地市级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每季度对24个区控地表水开展监测,对14个县级水源地开展监测,完成了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三是扎实开展净土保卫战。排查耕地重金属污染源头,九成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打好“白色污染”治理攻坚战,建立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开展固体废物监管专项行动;强化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和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及时清理国道省道、旅游景点及河湖湿地的垃圾,强化农用化学品及废弃物管理,完成103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排查和调查评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清理河湖岸边各类垃圾34.28吨,农药有效利用率达41%以上,90%的牲畜、家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88%的废旧农膜残膜得到回收,土壤环境风险基本可控。
  (四)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短板逐步补齐。排查现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普兰、札达县城垃圾填埋场完成竣工验收,日土县军民融合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工建设,实施普兰县城给排水改造工程、日土县供水、改则县排水管网改造以及狮泉河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扩容项目,狮泉河镇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建成投运,普兰、日土县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噶尔县水质自动监测站项目稳步推进。
  (五)科学全面做好生态保护与修复
  坚持污染重点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协调推进,进一步完善《阿里地区班公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3年,阿里地区实施生态项目46个,总投资约5亿元,完成狮泉河中游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2024年,狮泉河北山绿化项目、狮泉河中游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灌溉)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批复,实施普兰县孔雀河(县城段)水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一期)、普兰县孔雀河下游(普兰镇段)水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二期)、阿里地区森林火灾高危区建设项目、青藏高原西南缘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噶尔县日土县示范工程、札达县香孜乡玛玖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扎日南木措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主要涉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活垃圾与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