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8版
氢能行业的民企新势力
可见,旭强瑞公司走出制氢这一步不仅是“废物”利用,更是对韩城地区资源禀赋与自身丰厚的煤气处理经验的深度挖掘。
  盈利需要实现规模化生产,而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促进规模化生产。所以旭强瑞公司深入氢能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建设加氢站,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规划“韩城-渭南-西安”城际氢能廊道,形成“制-储-运-用”全链条协同效应,成为陕西省氢能第一批“链主”企业。
  每进一步都需科技赋能。2022年,旭强瑞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成立氢能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开启了氢能产业“西安研发、韩城制造”“飞地模式”的尝试。2024年,旭强瑞获得“富氢气体冷却净化分离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专利,进一步提升氢气提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制氢技术上取得了又一突破。
  旭强瑞目前生产的仍是灰氢(有二氧化碳排放),而将来一定是绿氢(无二氧化碳排放)的天下。如何在绿氢大量进入市场前积攒更大优势,是旭强瑞公司正在面对的课题。
  技术升级:清能动力的制氢方案
  “碳中和”背景下,作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典型代表的电解水制氢,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供应方式。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行业前景预测及战略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12月底,全球电解水制氢累计产能约达16.7万吨/年。报告预测,2025年累计产能将达25万吨/年。在这一趋势下,陕西省凭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与产业基础,已成为国内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的前沿阵地,多家民营企业正加速布局,推动绿氢规模化发展。例如陕西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陕西首台1000Nm3/h高活性电极电解槽,在3000A/m2电流密度条件下,电解槽的直流能耗为4.087kWh/Nm3; 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专注于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其产能规模、市场份额、单槽产氢量均位列全国第一。此外,电解水制氢产业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创新,便是“直接海水制氢技术”,陕西清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清能动力”)率先进入了这个领域。
  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推进海水制氢等氢能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后,科研力量与资本纷纷进军海水制氢。同年11月,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成果由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团队在《 Nature》正刊发表,被评为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2023年,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直接海水制氢技术突破了传统电解水制氢对水质的要求,无需淡化处理即可直接利用海水进行电解制氢,制氢成本降低至原来的30%,同时解决了缺水地区的应用难题。
  2024年,清能动力与央企合作,在青岛建成全国首个工厂化直接海水制氢项目,所产氢气并入青岛炼化管网系统,用于掺入炼化生产过程或氢能车辆加注。“我们从前端到应用场景完全是市场化的行为。”清能动力总经理刘伟团说。可见对清能动力来说,与央企合作是公司的战略支点——既能借助其资源网络与资金优势,加速技术产业化,又能保障市场与资金。据了解,清能动力与央企签署的是定制合同,既能形成稳定的订单来源,同时也降低其研发与设备投入的风险,使得研发工作得以快速推进。
  技术研发是清能动力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与大型企业深度合作的条件。清能动力于2022年成立之初便与西安交通大学、李印时教授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由李印时教授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负责公司核心技术攻关,公司则负责工程化转化与市场推广。
  李印实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其团队聚焦清洁能源与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