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7版
新时代社区安全治理的结构分析及优化路径
尴尬境地,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车辆数量的不断增长加速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的暴露。有限的停车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停放需求,致使车辆无序停放,甚至阻挡消防通道,增加了安全隐患。充电设施不足不仅易引发邻里矛盾,还促使部分居民私拉电线、上楼充电,严重威胁社区的和谐和安全。
  4、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在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性和治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的技术有自行车安防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充电技术等。如智能充电技术能够实现对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控,能识别并处理异常情况。但在实践中,多数社区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或技术更新滞后,尚未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
  (二)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的结构分析
  1、治理主体结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
  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基层治理主体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居民等。基层党组织、街道办作为基层政权的代表,发挥为社区安全治理制定政策、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作用,是社区安全治理的引领者。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在日常工作中负责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组织安全宣传活动,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物业公司是执行主体,负责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日常秩序管理,包括电动自行车停车设施和充电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同时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的监管。社区居民以业主委员会或个人方式参与制定和修订规章制度,监督使用者遵守相关规范。其他部门如消防部门、交管部门等也发挥着政策支持、监督执法等职能。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可以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有效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中的各种问题,提升社区治理的整体水平。
  但现实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尚未形成,仍存在不少问题。责任划分模糊,容易出现管理空白或重叠区域。协调合作不够顺畅,信息交流受阻,工作配合脱节。政策法规由于缺乏对社区实际考量,在执行中遇到障碍,执行难度较大,且执行过程缺乏有效指导。同时,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业主委员会作用未充分发挥,影响治理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2、 制度规范结构:制度体系的健全与执行
  国家法律法规是制度规范结构的基础,为其他制度提供依据和指导。地方性法规则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社区的规章制度则是制度体系在社区层面的具体管理方案,对车辆的停放、充电、使用等行为进行规范。这些制度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保障了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的有序开展。
  但实践中存在几点问题:一是制度覆盖范围不够全面。部分新问题未被纳入制度规定范围,如车辆的改装、拼装,及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等,仍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二是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由于社区、物业等治理主体无执法权,对部分违规居民无法采取相应的惩处,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基层各方面资源有限,导致监督不到位,部分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3、社会关系结构:社区互动关系的构建
  社会关系结构是影响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者与居民、居民之间的互动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治理措施的接受度、执行效果以及治理的可持续性。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结构,能够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氛围。
  管理者与居民间的关系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效果至关重要。一方面,管理者在整个治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