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促进国有企业创新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重点打造的新兴增长极,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无限可能与希望
心生产要素(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与国有企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企业能够更高效地管理资源、优化生产流程、广泛获取信息,进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企业在信息搜寻、决策、监督等相关方面的交易成本,有效缓解国有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精力和费用。另外,在数字化转型当中,企业借助新数字技术,推动内部管理的去中心化,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步向精益化和集成化发展,由此管理成本得到控制,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国有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过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体更希望坐享其成,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而在数字经济与国有企业融合的过程中交易成本的降低无疑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第三,数字经济与国有企业的融合,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以线上为主,生存空间也逐渐由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转变。与传统物理空间不同,数字空间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因为数字产品存在着规模经济、零边际成本等特点,所以其“先行者优势”较为显著。因此,需要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契机,注重国有企业与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提高国有企业内部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当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数字经济下分类型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
国有企业所追求的并非单纯的经济利益目标,还包括社会公共目标,且许多时候都以后者为重。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相关[8]制度的完善,依赖于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可行的分类。 2015年颁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把国有企业明确划分为竞争类(商业类)和公益类。在既有的制度安排当中,前者的功能属性要模糊许多,这主要是由其始终介于市场属性与公共属性之间所决定的,而市场属性和公共属性恰恰构成了国有企业功能性的本质。
从宏观层面来看,竞争类国有企业相较于民营企业来说,具备一定公共属性。因此,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应从其微观层面的市场属性与宏观层面的公共属性出发。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能进行“一刀切”。竞争类国有企业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是其创新的基本动机。公益类国有企业(非竞争类国有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其投资活动和资源配置活动更多的是根据政策需要而非市场需求,创新动机相对较低且大部分是政府下设的特殊机构,具备一定非营利性特征,政府对这一类企业有很强的控制力。无论是竞争类国有企业还是公益类国有企业,其创新发展都应该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指引下进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需要有侧重性地推动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这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规律的。公益类国有企业重点要进行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创新。组织创新方面,公益类国有企业可以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中间管理层,使信息流动更加顺畅,决策过程更加高效,以此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强化内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管理创新方面,公益类国有企业可以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对各个板块进行数字化转型,充分了解供给端和需求端,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