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5版
潍坊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展应用场景,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
 (三)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 提供强硬的主阵地
  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科技外溢效应,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的有机结合和效益最大化。一方面,积极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全国性的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发展空间分布,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无序竞争的重复建设。二是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一方面,选择有基础有前景的未来产业进行谋划布局,比如元宇宙、新型储能等,建立未来产业先导区,先行培育出一批未来产业的示范园区。另一方面,推动未来产业场景应用融合创新。围绕元宇宙、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构建应用场景发布常态化机制,以“揭榜挂帅”方式评选未来产业典型应用场景或优秀案例,推动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加速落地。
  (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引擎
  一是发挥政府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调机制,积极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省级实验室升级。二是持续推动高能级平台建设。借助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等研究院校的科研力量,争取这些院校在本地设立分院和科研分支机构,搭建开放、灵活的科研平台。三是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领军企业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转化机制,高标准筹建科技大市场,及时将科技创新最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依托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中试能力,申请建设国家制造业中试中心、试验验证平台。
  (五)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源泉
  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往往投资大、研究周期长,技术路线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资本坐得“冷板凳”,锚定“卡脖子”技术难题,久久为功。一是严格落实山东省科技金融20条,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享受政策红利。二是运用好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金融工具,解决企业创新创业融资难题。三是发挥创业基金和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引导鼓励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参与到耐心资本中来,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风向标,开发更多适合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金融工具和解决方案。
  ( 六)完善人才培育管理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顶尖的科技人才,更需要能将创新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转移转化、在实践环节落实的应用型人才。一是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同时注重基础教育,实施教育改革,赋予青年学生更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抓住部省共建国家职教高地重大机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以应用为导向,根据学校特色、企业需求,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三是探索实行高端人才“ 双聘制”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为基础,对不同领域人才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和导向。
   注释
  本文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地方政府官网和统计局网站。
  作者简介
  蒋芳芳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