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6版
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偏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 —基于微博平台的分析 文/邓侨 周旻
  ◎ 202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跨学科合作:大学生数字健康素养综合教育框架的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J20240607)
  微博平台上存在着女性角色弱化、形象刻板化和客体化等现象。这种非理性观念在平台上的广泛传播,不仅不利于营造平等、尊重的性别文化氛围,还容易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和性别观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消除性别偏见,促进两性和谐至关重要。研究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媒体对于性别角色的塑造与传播,用女性主义理论剖析性别偏见的成因,从主体认知、媒介环境、文化氛围三方面探讨应对之策。

  19世纪开始,西方相继掀起了三次女性主义浪潮,这三次女性主义运动致力于打破性别不平等的束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包容的世界。女性主义运动的侧重点也从政治权利过渡到大众文化领域。近年来,随着各式社交媒体的兴起,女性有了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女性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两性话题引起热议。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分享和交流平台,深受青年人的喜爱,这一平台没有过多的文字要求,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手段,它的个别化、实时搜索、“ 背对脸”等特点,使它成为当代青年人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平台之一。因此,微博上集成和传播的一系列信息、知识、价值观等,很容易在广大青年中传播,进而造成影响。有观点认为,在社交媒体中,男性依然占主导地位,女性则仍处于边缘的位置[1]。本文以微博平台为语境,以女性主义为理论依据,尝试呈现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性别偏见,探究性别偏见的成因及对策。
  微博平台中性别偏见的表征
  社交媒体复制了日常生活的性别偏见形式,并在消费主义的助推下,建构了女性审美标准,强化男性凝视,催生出新的偏见形式。具体而言,微博平台上针对女性所产生的性别偏见可以归纳为:女性角色弱化、刻板化、客体化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