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偏见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
(一)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弱化社交媒体上对女性的期望常与其传统特质相关,弱化其专业能力与个人成就。这既影响了大众对女性能力的正确认知,也阻碍了女性积极地自我认同。以微博平台上对优秀女性的宣传为例,其正文内容多侧重于女性需要克服的困难及付出的努力,传递出女性职场成功需付出更多代价的潜在信息。从微博话题参与度来看,在诸如时政、经济政策等具备重大影响力的领域中,男性用户的观点往往更容易被传播和重视。
(二)刻板印象下的形象塑造
“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分工根深蒂固,中国女性“家庭主妇”的形象有刻板认知。尽管现代社会已普遍认可女性在职场中的工作能力,但是当涉及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问题时,社会仍旧期望女性牺牲事业支持家庭。研究发现, 善意性别偏见较高的女性愿意回归家庭来支持伴侣的事业,以此来[2 ]获得伴侣的“保护”与家庭的稳定 。该选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女性在婚姻养育生活中的重要性,客观上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部分媒体对女性报道存在偏向性,倾向于与模式化的角色标签挂钩,比如将普通女性刻画成生活型女子,将对社会有贡献的女性赋予了家庭化的角色特征等。特别是当女性作为话题中的主角呈现时,她们被描绘成被动、软弱、敏感的一方。尽管社会性别视角主张女性和男性一样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期望越来越多的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实现社会角色的多样化,但是在女性成长的过程中,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性别定型使得女性在生活、就业中面临较多问题和压力。
( 三)“男凝”视角下的女性客体化
女性的自我客体化过程,即长期处于性客体化环境中,女性逐渐以观察者的视角看待自身,丧失[3]了自我认同和价值感 。 “ 男凝”视角是指男性用一种审视的、自上而下的视角凝视女性。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学者米歇尔·福柯提出的“凝视”理论。男性凝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男性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享受窥视愉悦,成为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而女性作为凝视的对象,成为第二性 。这种“凝视”在社交媒体平台中表现尤为[4 ]明显,如围绕女性外貌身材,穿衣举止发起的投票活动,女性成为他人评判的对象,女性形象被客体化。
微博平台上经过PS的完美脸蛋、“A4腰”“漫画腿”这类营销热词,悄无声息地构建着愈发严苛的审美标准,完美地契合了“男凝”视角下的女性形象,以间接的方式推动女性的自我客体化。
女性主义视角下性别偏见的成因分析
( 一)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1949年,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其著作《第二性》中系统地探讨了社会对于女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