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4版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动赤峰市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对策研究

赤峰市元宝山区现代化育苗车间

与技术培训,积极推进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工作,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推动更多初级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翁牛特旗依托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元宝山区围绕“ 菜、乳、肉、苗”等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优势品牌。在品牌塑造方面,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宣传推介,拓宽市场,加快建设优质农畜产品直达通道。依托京蒙协作消费帮扶进机关、进企业等“ 五进”活动,常态化开展“赤峰好物进北京”活动,积极在各省会城市布设“赤诚峰味”专营店,探索建设赤峰优质农畜产品前置仓和中转配送节点。
  (三)环境整治,守护美丽乡村
  赤峰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制定出台《 赤峰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农村牧区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喀喇沁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建污水处理站3座、垃圾转运站12个,改造农村户厕1000余户,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处,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1个;红山区站前街道持续提升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为昭乌达社区修缮破损路面700平方米、翻新补栽绿化带230平方米;克什克腾旗宇宙地镇为有效解决永隆村285户群众出行难题,投资404.7万元建设了2座“民生桥” 。
  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对于赤峰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 同时,赤峰市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水平对“千万工程”在实践上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赤峰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赤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浙江之所以能通过“千万工程”在乡村振兴上走前列作示范,完全得益于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尤其是深厚的民营经济基础。而赤峰市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仍是基本市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仍未解决,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仍存在不少短板,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农牧民收入水平不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存在艰巨的任务。赤峰市地域面积大,各旗县区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上不能照搬照抄搞“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真正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一)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1、加强乡村规划引领
  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发展条件、生态保护、文化传统等因素,优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严格管控国土空间用途,统筹推进新型城镇、生态廊道、农村牧区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禁止随意撤并村庄、违背农牧民意愿搞大拆大建,有序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2、继续实施农村牧区厕所革命
  继续开展农村牧区厕所革命,推动农村牧区新改户厕基本入院、有条件的户厕入室,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从产品质量、施工安装到检测验收等全程监督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