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万工程”经验推动赤峰市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对策研究

赤峰市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显成效
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让村民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3、建立共治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农民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浙江探索出了一条在“ 政府-市场-农民”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格局下的成功实践。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规划和标准,提供资金支持和公共服务;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建设,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4、坚持因地制宜
浙江各地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的地区注重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有的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有的地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因地制宜的创新方式,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
赤峰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基础
“ 千万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的理论视角,以一以贯之、锲而不舍的实干作风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走出了一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经验和先行样本。赤峰市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运用这些理念,从过去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综合发展,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
(一)农牧业发展概况
农业方面。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06.8万亩,粮食总产量130亿斤,连续11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连续两年保持在130亿斤以上,实现“十一连丰”。累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9.15万亩,设施农业累计综合占地面积191万亩,设施农业产量预计达510.7万吨。
畜牧业方面。2023年,全市牲畜存栏2210.6万头只,其中,牛存栏362.2万头、羊存栏1423.4万只、猪存栏357.1万头、禽存栏3629万只。全市肉蛋奶类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6万吨、37万吨和57万吨。[3]
品牌建设方面。全市认证的绿色食品522个,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5个品牌荣登2023年内蒙古知名区域公用品牌榜单,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754.49亿元,其中敖汉小米273.15亿元、赤峰小米176.36亿元、赤诚峰味135. 73亿元、赤峰绿豆106.94亿元、赤峰羊绒62.31亿元;敖汉小米、赤峰小米和赤诚峰味位列全区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前10强。[3]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赤峰市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护航畜牧产业发展,发展庭院经济,以农业特色精品“小”产业撬动乡村振兴“大”平台。在农牧业生产方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成立农资保供工作专班,积极调配春耕物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组织农技服务人员开展政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