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1版
刍论广西土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和策略
存,有保护得较好的,也有几乎销声匿迹的情况。保护得好的,开发利用起来相对方便;损毁殆尽的,那就非常困难。
  忻城莫氏土司属于保护得较好的。莫氏土司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20任土官,是我国南方同一姓氏连续袭官时间最长的家族之一。” 现今[9]县内有保存完好的莫氏土司衙署,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建筑群占地4万多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建筑群,有“亚洲第一土司衙署”之称,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名气更大的田阳岑氏土司,则直至2013年3月5日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司衙署则已经完全消失;瓦氏夫人墓在1994年被列为自治区文化保护单位,但也是近年才重新修复的。瓦氏夫人文化公园现在还在修建中。不过,田阳在土司典籍文化和非物质性土司文化方面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得比较好,成立了“瓦氏夫人文化研究会”,斥资出版了《瓦氏夫人论集》《瓦氏夫人研究》《抗倭女杰瓦氏夫人》《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等著作,目前还在积极打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瓦氏阵法》《田阳瓦氏古壮拳》等。
  其他各地的土司文化保护传承状况,则更难尽人意。西林岑氏土司衙署虽基本保存完整,但规模要比忻城衙署小得多。大新县近年才开始大力重建或修建与土司文化相关的建筑。南丹更是直到2019年才成立“土司文化研究会”,试图打造“土司文化”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二)底子薄
  土司文化资源所在地,往往都属于老少边穷地区。以前,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头等大事。毕竟,“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10]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也就暂时进入不了重要工作议程。
  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广西在2020年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现行标准下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其中就囊括[11]了所有土司文化资源所在地。这些地方的政府和人民群众,也开始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资金。
  老少边穷地区刚刚脱贫,可想而知财政状况仍然相当拮据。而各级政府还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真脱贫不返贫”,要在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1 2]上继续下功夫。因此,有限的财政资金,仍然要更多地投入到技能培训、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特殊苦难救济等等方面来,用到土司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上的资金,必然就形成杯水车薪、捉襟见肘的局面。
  (三)资源分散
  广西的土司文化资源分布极广,而不是某一个地方专有或独占。据史料记载,历朝历代在广西各地设置各级土司衙门,多寡不一,分布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从元代直至清末都有土司府,有些地方则时设时撤。明代广西土司设置最多时,总数达346家。 如今留下比较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的有田阳、忻城、南丹[13]和大新等县乡,号称“八大土司”。这样一来,不管田阳还是忻城开发利用土司文化,都属于单打独斗。土司文化是个整体,某地的文化遗存属于其中的部分,不能以部分僭越整体。单独某地打这个旗号,似有“独吞”“独占”之嫌,且有势单力薄之感。
  应该说,各土司文化资源所在地都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广西范围内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或者说效果不佳。比如,大新县宣称自己是“中国土司文化之乡” ,但是忻[ 14]城、田阳一对比,就让人觉得有些托大和武断。所以,各地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