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0版
新质生产力驱动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平。对于达到标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将提供包括购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在内的政策支持与奖励措施,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红色文旅产业。
  (二)深化技术创新,筑牢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
  技术创新为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一是建立智慧化管理体系。构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将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物理空间进行数字化建模,实现对展陈设备、安防系统、游客流量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控。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维度数据库,整合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关联关系,为沉浸式导览、主题化线路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例如,浙江省丽水市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出了“红立方”系统,实现了对全市533处革命遗址的全面数字化管理。此外,其开发的“瞭望哨”子场景通过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革命遗址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二是实施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工程。遵循“历史价值保护+现代技术赋能”的双重原则,运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展陈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通过嵌入式传感器与执行器实现设备状态的远程监控与自适应调节。对于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设施,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化展示系统,在保留实物原貌的同时叠加A R/VR交互层,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再现。
  (三)促进业态融合,拓展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空间
  一是创设更加丰富的红色文旅体验场景。为满足年轻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红色文旅产业需加强与科技创新企业的合作,借助虚拟现实(VR)、3D建模、人工智能(AI)及光影秀等前沿科技,研发红色文旅数字产品,推动活态化、沉浸式、体验式红色文旅场景创新。例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数字化展馆、渣滓洞研学营地项目中的红岩红沉浸式剧场等红色文化展示平台,充分借助高新技术,突破了传统展览的单一性与平面化局限。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并结合人机交互等形式,让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姿态呈现。游客得以在高度沉浸的环境中深切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与游览体验。二是将科技元素融入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借助3D打印等尖端数字化技术,以革命时期的工业产品或传统手工艺品为原型,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限量版红色文创产品。例如,古田会议纪念馆依托1929年红四军于长汀首次统一的全套军装这一馆藏资源,从中获取灵感并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
  ( 四)创新宣传模式,打造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传播矩阵
  新质生产力所具备的高效性与持续性特征,为创新红色文旅产业营销模式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持。一是借助新技术实现精准营销。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需求和行为模式,构建精准用户画像,从而了解不同群体对红色文旅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依据画像为游客精准推送个性化的红色旅游线路、特色景点介绍等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定向投放宣传,吸引潜在游客,提高红色文旅产业的传播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实现精准营销目标。二是构建“互联网+红色文旅产业”新模式。借助5G、融媒体等数字技术,将红色文物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呈现在云端,构建线上展馆,塑造红色“云”家园。同时,为了顺应全媒体的时代发展潮流,需充分利用情景微课堂、党史学习教育微视频、自媒体短视频、元宇宙等多元方式,积极拓展线上网络展陈空间和渠道,着力打造全媒体新矩阵和全网络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谢飞燕,陈凤军.清明假期 沈阳接待游客388.08万人次[N].沈阳日报,2024-04-07(01).
  [3]刘玲莉.红安县2024年五一假期文化旅游综述[EB/OL].http://www.redhongan.com/p/165259.html.
  [4]丁元竹.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4-13.
  [5]戴俊骋.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困扰与政策响应[J].旅游学刊,2024(1):8-11.
   作者简介
  常春雨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
  康欣娜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