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9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悠然现金山银山— —安康市宁陕县调研记

  上坝河森林公园是碳汇示范样地,树身上都绑着“数据表” 。

  宁陕县在实践中总结出“五要五不要”原则,即“要一举成功,不要返工重来;要群众做主,不要干部说了算;要分类指导,不要搞一刀切;要阳光林改,不要暗箱操作;要及时调解纠纷,不要拖延积累矛盾” 。
  集体林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纠纷,是不能回避的工作难点。工作人员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证操作程序到位。根据需要进村入户直接摸清林地现状,认真查找和核实林权证书、承包合同、权属证明等材料。县上成立了乡镇方案审批小组,实行“县审乡、乡审村、村审组”三级联审方式。据悉,各村林改方案票决时,参会率平均达到98%以上,赞成率能达到95%以上。本着“尊重历史、着眼现实、注重证据、协商为主”的原则,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基本做到了户与户纠纷不出组,组与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纠纷不出乡,乡与乡纠纷不出县。
  宁陕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任重道远
  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是广大农户守着山林却富不起来,不得不面对的4个难题。农户领到林权证,却不能立即变成可变现的财富。让农户成为股东,让林权成为收益,实现市场化经营,是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调研显示,宁陕县在加大财政扶持制度、完善公益林管理经营机制、健全林权流转机制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可持续性有待加强。2024年,宁陕县在陕南片区率先印发《宁陕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将以加快推进“三权分置”、科学开展森林经营等六方面为重点,通过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以市场化流转激活沉睡资源,推动林地“活起来”、资源“动起来”,同时在向“林下”要空间,促进资源多元增值。通过多维度试点破解改革难点,为省、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累可复制经验,提供创新思路与典型案例。
  (一)林权流转机制不断完善
  据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资料显示,2009年宁陕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在各镇建立林权服务站,村级护林员为服务联络员,初步建成了县、镇、村三级林地流转服务体系。出台《宁陕县林地流转办法》《宁陕县林地评估办法》,允许群众以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林地,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重组,把农户手中的山林资源活跃起来。部分农户以林地经营权流转或入股企业,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本、农民变股东( 产业工人)”。全县累计集体林权抵押6.02万亩、林权抵押贷款9002万元,累计流转林地73.13万亩、1740宗。全县林地流转率达35%,比全国林权改革实验区林地平均流转率高出15个百分点。
  (二)林权金融属性持续激发
  宁陕县在全省率先开展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