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秦岭而生,靠秦岭发展,为秦岭服务— —应用型高校商洛学院的“智慧”守护


铁尾矿回收利用生产线
利用尾矿材料制作的玻璃透水砖
开展了秦岭南麓生态-水文过程互馈机制的研究。例如,研究秦岭山区降水量增加但径流量减少这一矛盾现象。通过采集植物木质部输送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分析氢氧同位素含量,构建植被-土壤-大气连续体水循环过程。初步研究发现,植被覆盖度提高和生态系统恢复可能导致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作用增强,从而消耗更多降水,使得径流量减少。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进一步数据收集,力求得到更精准、更科学的结论。
此外,针对时事热点,开展相关研究。例如,2024年商洛市柞水县境内一高速公路桥梁因山洪暴发而发生垮塌的事件,引发的疑问——为什么商洛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这么高了,还会出现俗语所说“远看绿油油近看黄水流”的现象?针对这类水土流失问题,研究团队对8个不同小流域的生态要素进行观测,并对不同的坡面植被及土壤进行采样。覆盖的植被组合不同,空间上所产生的斑块效应也不同,便能清楚地观测到不同斑块中水土流失的速度和数量差别。这一研究为高质量推进退耕还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化材学院:秦岭生态的修复师
如果说,建工学院的研究为秦岭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保护方向建议,那么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简称化材学院)的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则是在实践中,利用科研成果一点一点修复秦岭生态,帮助秦岭焕然一新。实验室于2011年组建,经历建设、验收与评估流程,已成为全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实验室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配备着总价值超2000万元的500余台测试仪器及试验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着硬件支撑;40名研究人员组建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循环生产等8个科研创新团队,并依托赵鹏大院士等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团队,确保研究方向的专业性与前瞻性。目前,实验室划分了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新型材料研发、尾矿无害化处理以及测试。实验室于2014年建成的秦岭矿产资源陈列室中,展示着秦岭地区丰富的矿石标本、尾矿标本及尾矿综合利用研究成果。
据资料介绍,商洛地区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以及优地槽的褶皱回返过程,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岩浆及热液活动为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商洛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60余种,其中,金红石、钾长石储量居世界第一,钒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早年间秦岭地区的开矿活动频繁,留下大大小小的尾矿库。据商洛市生态环境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