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秦岭而生,靠秦岭发展,为秦岭服务— —应用型高校商洛学院的“智慧”守护

在洛南拍摄到的中华秋沙鸭(摄影/罗高潮)
计,截至2025年1月,商洛共有尾矿库134座。尾矿通常含有重金属、有毒物质,渗透到地下会对土壤、地表以及地下水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表面干燥时,尾矿库产生的扬尘会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若是溃坝,可能形成的人造泥石流对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商洛地区尾矿废渣堆存问题,实验室通过综合利用,对尾矿进行不断消耗。其中,成果转化最明显的是位于大西沟的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试基地。实验室以陕西大西沟矿业公司菱铁尾矿为研究对象,成功制备免烧路面砖、透水砖、混凝土、真石漆剂等多种产品,其中,铁尾矿基混凝土强度达到了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30标准,属于中高强度混凝土,适用于承重结构和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工程。目前,大西沟中试基地已建成3条铁尾矿回收利用生产线,是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落地的一次具象展示。化材学院院长曹宝月在提起大西沟的中试基地时,也骄傲地表示:“他们所使用的路面砖以及外墙涂刷的真石漆,都是用我们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材料建设的。”实验室聚焦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研发,为十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建成了5条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示范生产线。实验室开发的绿色环保外墙保温材料、泡沫陶瓷、微晶玻璃等环保性、透气性、渗水性好的产品,既契合绿色城市、海绵城市的概念,又直接消耗了尾矿废渣,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了三方共赢。据资料显示,环保建筑材料生产线年能够处理尾矿废渣约20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近7600万元。
针对尾矿处理过程中传统浮选药剂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开发了绿色高效的分类药剂。钛、钒、钨等资源量占陕西全省资源量90%以上,但细砂型矿存在回收率不高、品位较低的问题,传统浮选药剂造成环境污染无法满足秦岭生态保护要求。化材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刘明宝教授带领其团队研发的金红石浮选药剂,不仅大大降低了对于水资源的污染,还降低了成本;研发的靶向性药剂,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并在十几家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生物学院:秦岭生态的记录员
如何能够最直观地看到商洛人这些年对于秦岭的保护?在商洛境内发现的珍稀动物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2024年12月,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简称生物学院)动物学专业的张博博士在商洛市山阳县进行动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7只正在越冬的中华秋沙鸭。被称为“鸟类活化石”的中华秋沙鸭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000多万年,全球仅存不足3000只,是我国古老而又稀少的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与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和羚牛)齐名。中华秋沙鸭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严苛。清澈流动的河流、湖泊、溪流,是它们喜爱的地点,同时这些地方还要满足水质无污染且鱼类资源丰富的条件,以便于他们在水里高速游动,并不时潜入水中捕食。2025年4月,张博博士又在山阳县金钱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鹮嘴鹬。鹮嘴鹬对于栖息地的选择要求也格外挑剔,水流湍急的砂石滩地,尤其是湖心石岛是它们最喜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