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6版
依秦岭而生,靠秦岭发展,为秦岭服务— —应用型高校商洛学院的“智慧”守护
张博博士说:“石头盖度、河心岛面积、干扰距离、水深、河滩的宽度,都会影响鹮嘴鹬对越冬地的选择。 ”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山阳县金钱河湿地发现了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黑鹳,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鸳鸯和红嘴相思鸟,这些无不说明山阳县境内金钱河的水资源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呈现出蓬勃向好的发展姿态。
  不仅是商洛市山阳县,商州区、洛南县和丹凤县均有中华秋沙鸭迁徙种群的发现记录。在丹凤,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在丹江安家,桃花水母必须在无毒无害、洁净,且多呈酸性的水域当中生活。
  生物学院并没有将目光聚焦于秦岭那些知名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上,而是关注一些“流量”较低的生物,在商洛各地进行重要资源普查。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能够闲适的栖居在秦岭,是对商洛秦岭保护工作颇具成效的力证,生物学院的研究者们,用相机定格下它们的足迹,也是对秦岭保护过程的一次记录。
   商洛学院在保护中发展
  商洛学院依秦岭而生,能够最真切触达、最快响应秦岭问题。在守护秦岭生态的同时,也不忘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各个学院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为商洛和秦岭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一)深耕“商药”产业,守护“秦岭天然药库”
  商洛,素有“秦岭天然药库”的美称。据相关人员介绍,秦岭有中草药1193种,其中大宗药材256种。生物学院的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收藏着上千份具有秦岭特色的植物标本、480份商洛主产的中药材饮片标本、18份土壤剖面标本以及15份当地五大水系的水样,全面展示秦岭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
  生物学院的科研团队扎根秦岭,对商洛地区的丹参、连翘等特色药材展开了深入研究,从前端栽培到成分提取再到产品开发,助力“商药”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栽培环节,科研人员对不同区域的气候以及土壤条件进行研究,为药材种植提供科学指导,力求在保证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海拔较高、气候湿润的区域,向农户推荐种植喜阴的中药材。积极开展土壤改良研究,宣传推广轮作、套种等立体种植模式,有效解决了中药材连作障碍的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中药材秦岭杜鹃,原本只能在野外生长,生物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野生药材资源的系统调查和引种驯化,使其成为可以被种植的经济作物,既保护了珍稀物种,又使“商药”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产业链中下游,制药工程系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为提升中药材的附加价值,不断进行科研探索。例如,致力研究中药材中天然产物的提取、提取工艺的优化,为后续的药材开发奠定了基础;围绕商洛特色作物,开发研究药食同源的产品。
  (二)培养专业人才,助力打造康养之都
  作为应用型大学,商洛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在建工学院、化材学院、生物学院的各个实验室内,都能够看到学生正在进行实验的身影。据了解,商洛学院大二的学生便可以参与科研项目,或是跟随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参加大创比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积累和巩固专业知识,为考研、做毕业论文、参加学术竞赛、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区域,商洛拥有近70%的森林覆盖率,年平均气温为22摄氏度。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