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6版
人才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聚的良性互动。
  二是加快培育本土“链主”企业。大力扶持成渝地区创新型龙头企业,强化政策与资源倾斜,助力其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科研及管理团队加盟,为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三是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载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创业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成渝地区。
  (三)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一是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构建覆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环节的全链条政策体系,给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差异化政策支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实现政策信息的精准推送与便捷查询。动态监测政策实施效果,定期评估并适时调整。
  二是加大人才政策优惠力度。将成渝地区人才政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进行对标,既借鉴先进经验,也突出地区特色。例如,借鉴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经验,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
  三是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人才享受高品质的住房、教育、医疗和休闲活动,为人才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的公共服务,让人才在成渝地区安居乐业。
  (四)加强区域人才协同发展
  加强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以人才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加强人才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成渝两地相关部门、重点单位建立人才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借鉴京津冀等地区经验,研究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 。
  二是强化政策协同创新机制。系统梳理和对比成渝地区人才政策,精准识别政策协同的堵点问题。依托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遂潼等毗邻地区开展先行先试,重点探索人才联合引进、服务标准共建等创新模式,总结提炼可复制的成熟经验并向全域推广。
  三是完善人才跨区域服务体系。统一成渝两地人才公共服务标准,打破户籍、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区域壁垒。落实跨区域职业资格和技术职称互认工作,进一步深化成渝两地人才互派、交流与合作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与协同发展路径。
  注释
  ① 观点|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队伍建设[EB/OL].https://app.cqrb.cn/disijii/2024-08-04/1985907_pc.html.
  ② 中国人才指数报告( 2023) [EB/OL].https://indices.cnfin.com/pjzs/wenzixiangqingye/detail/20231128/3972891_1.html.
  ③ 唐琴.2023年前三季度川渝人口净流入2.8亿人次 超过去三年每年的全年量[EB/OL].https://app.cqrb.cn/economic/2023-12-09/1768245_pc.html.
  ④ 中国网.《2024成都海归人才发展报告》重磅发布! [EB/OL].https://www.sc.chinanews.com.cn/shouye/2025-01-08/222259.html.
  ⑤ 马兵,屈妍君.【2024两会看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为发展蓄人才之力[EB/OL].http://www.banyuetan.org/dfgc/detail/20240122/1000200033136151705909407455526784_1.html.
  ⑥ 央广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发布[EB/OL].https://cq.cnr.cn/xwsd/20231218/t20231218_526525461.shtml.
  参考文献
  [1]杨伟国.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N].光明日报,2024-08-19(06).
  [2]高中华.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N].人民日报,2024-05-29(09).
  [3]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4]郭朝先,方澳.要素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机理与跃升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4(3):11-20.
  [5]吴江,冯定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驱动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24(9):20-28.
  作者简介
  朱冰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