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第五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在成都开幕
科研平台建设上虽有所突破,但整体上数量不足、分布不均,且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区域内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难以形成对高端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因此,加强高端人才集聚平台的建设,提升平台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三是人才政策竞争优势不明显。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为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激励和保障,从而成为吸引并长期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当前,成渝地区的人才政策虽已较为完善,但在政策支持力度、覆盖范围、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仍显不足。例如,在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关键领域,成渝地区的政策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充分满足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升成渝地区人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是协同发展力度有待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各城市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各具特色,本应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行政壁垒、利益冲突等原因,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例如,同质竞争严重导致资源浪费、战略协同不足影响整体竞争力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推动各城市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深度协作和资源共享,是提升成渝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人才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引育并重增加人才资源总量
加强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增加成渝地区人才总量的核心举措。一是编制人才需求目录。深入调研和分析成渝地区重点产业(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现状、缺口及发展趋势,每年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需求目录》,并绘制“人才地图”,为人才引育提供科学指引。
二是创新引才模式。设立成渝联合引才基金,开展全球人才猎聘行动,灵活运用“柔性引才、以才引才、以会引才、以平台引才、以团队引才”等多种模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三是强化本土人才培育。立足成渝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面向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二)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平台
加快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发挥其对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推动在成渝地区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涵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科技领军企业等。依托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牵引集聚创新人才,形成科技攻关与人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