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4版
人才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②。
  2、人才流动与集聚情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数据显示,川渝两地人口呈现持续净流入态势,2023年前三季度人口净流入达到2.8亿人次,超过了前三年每年的全年净流入量。具体来看,川渝人口与周边省市、东部沿海地区往来更为频繁,其中广东、贵州、云南是川渝流入人口中占比最大的省份。与此同时,随着区域内部经济合作的加深,人才在成渝两地间的双向流动也日益频繁。
  2023年前三季度,川渝间人口流动达到2亿人次③。以上数据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人才流动方面具有较高的活跃度。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海归人才数量预计新增2万人,较2023年增长约15%。这些海归人才专业背景丰富、行业分布多元,不仅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还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独特的区位优势引导圈内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成渝两地的人才集聚“磁场效应”正在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人才政策与发展环境
  近年来,重庆市和四川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两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支持政策,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旨在打造“近悦远来”最优人才生态,推动区域人才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一体化发展,两地政府编制了专项规划,例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 2025-2035) 》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等,旨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继续教育,推动人才向成渝地区有序聚集。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注重人才平台的建设,如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专业领域人才集聚高地、建设西部“人才特区”等,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川渝人社部门联合打造了全国首个跨省市专家智力交流合作转化平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该平台围绕成渝地区主要支柱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和产业集群等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帮助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培养急需紧缺人才。2023年全年,“专家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咨询服务活动,帮助解决重难点问题242个,并签署了99个长期合作协议⑤。
  (二)突出问题
  尽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人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迈向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征途上,成渝地区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人才发展挑战。
  一是人才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虽然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超过1700万,但相较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国内领先的经济圈,成渝地区在高端人才、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比例上仍显不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显示,成渝地区在十大重点产业集群上共有1458个急需紧缺岗位,其中重度紧缺岗位达345个。从岗位来看,智能装备、汽车整车研发设计、特色轻工、先进钢铁材料、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物药、电子元器件、大数据、商贸、农业科技支撑等领域人才缺口尤为明显。从产业来看,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三大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最为迫切⑥。
  二是高端人才集聚平台不多。高端人才集聚离不开高水平科研平台、创新企业和孵化机构等载体的支撑。目前,成渝地区在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