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妇女何以重塑身份认同— —以H镇留守妇女非农就业为例
基于对H镇的实地考察与调研,本文运用“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框架,阐述留守妇女非农就业的意义。随着非农就业深入,留守妇女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不仅改变社会的传统认知,还重塑了家庭情感,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同时,随着就业政策逐步落地落实,她们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与价值,个人行为选择的意识也随之增强。然而,文化水平低、托幼机构设施不完善、就业保障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仍是制约留守妇女深入参与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留守妇女文化素养、完善托儿服务、健全完善就业保障政策等建议,进一步重塑留守妇女的身份认同。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事业的发展,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旨在确保农村妇女在经济权利上的平等享有,支持脱贫妇女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以及鼓励妇女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得益于国家对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视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强力支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化女性[1]。身份认同的研究根源可追溯至西方理性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它已成为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2 ]。A kerlof与Kranton将身份认同界定为个体归属于某一社会群体的自我意识,并伴随着对这一群体规范的内化与遵循 。在探究留守妇女[3]所面临的困境时,汪淳玉与叶敬忠强调,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推进,虽然总体上减少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但当前这一群体是经过市场与政策双重筛选后的“边缘化”群体,她们承受着更为沉重的照料责任、更为紧迫的婚姻风险以及更为隐秘的健康问[4]题 。若要改变外界对留守妇女的传统认知,就必须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重新构建并认同留守妇女在当今社会中所扮演的新角色与新身份。
案例呈现与分析框架
( 一)H镇留守妇女就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H镇人口总数为14.73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H镇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投资环境欠佳,农村企业投资规模有限且数量稀少。目前,H镇创业园已吸引多家企业入驻,产业涵盖宠物用品、电子产品、建材加工、食品生产以及农业种养等领域,年产值约8500万元,为周边居民提供了约350个就业岗位,人均日增收近百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H镇留守妇女人数为21358人,中小型企业数量达到78家,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