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3版
乡村留守妇女何以重塑身份认同— —以H镇留守妇女非农就业为例
珀韵电子厂、轻纺袜业厂等。其中,有3129名留守妇女在乡镇企业就业,这些企业为留守妇女拓宽了就业渠道,显著提高了其收入水平。
  此外,H镇妇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入来料加工企业,部分加工企业允许妇女将产品带回家中加工,实现了家庭与工作的有效平衡,进一步增加了留守妇女的收入。为提升留守妇女的劳动技能,H镇妇联主席联合乡镇企业负责人,不仅开展就业指南宣传工作,还指导各村妇联学习手工加工技术,以带动更多留守妇女在家实现就业创收。
  (二)留守妇女非农就业的身份认同分析框架
  近年来,党和国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乡镇企业规模的发展与扩张,为农村留守妇女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契机,显著提升了她们的经济自主能力。以H镇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发现留守妇女在获取收入途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尽管有一小部分留守妇女选择了全职工作,但大部分倾向于从事兼职工作。此外,部分留守妇女有流转土地的意愿,想要为投身全职就业创造前期条件。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留守妇女在追求获得就业机会与实现经济独立过程中的积极进取态度。基于此,本文构建了“认知-情感-行为”分析框架,剖析了留守妇女在实现非农就业后,其身份认同变化带来的意义。
  在认知层面上,主体意识提升与传统身份认知转型。留守妇女作为身份认同重塑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构成了这一进程的认知基础。在参与非农就业过程中,留守妇女与其他社会个体及外界社会展开广泛互动,通过自身辛勤劳动独立获得经济收入,打破了以往对丈夫在经济层面的依赖,进而显著提升自我价值认同感与主体意识,实现由内而外的自我身份认知转变。Lawler指出,身份认同是在外界社会环境的持续作用下逐步塑造而成,外界环境是影响身份认同的关键要素 。在H镇,留守妇女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5]业,通过非农就业获取经济收入来源,不仅要努力突破和改变外界对留守妇女的传统刻板印象,更要着力塑造从依赖者向独立者转变的新时代形象,完成由外向内的社会身份认知重塑。这一认知层面的转变,为后续情感与行为层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情感层面上,家庭情感变迁与个人价值情感升华。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妇女独自承担起农业生产、子女抚育、老人赡养、社交关系维护以及社区事务参与等多重角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6]近年来,H镇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众多企业入驻,为留守妇女创造了丰富的非农就业机遇。在工作实践中,留守妇女不仅能够充分挖掘个人兴趣爱好,还能在与同事的深入交流中获得情感支持。参与非农就业促使留守妇女将原本闲置的家庭时间转化为货币价值,在提升自身劳动技能的同时,获取稳定经济收入来源,这不仅彰显了其个人价值,也为乡镇企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进一步提升其社会价值。尤为重要的是,独立获得的经济收入使她们在家庭决策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非农就业过程中形成的独立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她们的价值取向,实现了从家庭情感依赖到个人价值情感自我提升的转变,这种情感层面的积极变化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个体行为层面的改变。
  在行为层面上,政策制度落实与妇女价值利益实现。政策制度是影响留守妇女传统身份认同变化的重要外部驱动力。当留守妇女从政策制度中获得利益与价值时,她们会逐渐意识到“留守”这一身份标签并不能赋予自身足够的自尊与价值,从而激发出构建积极身份认同的内在动力。自2021年起,H镇妇联积极响应国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