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4版
乡村留守妇女何以重塑身份认同— —以H镇留守妇女非农就业为例

  H镇妇女在电子厂做工

召,围绕核心任务,推动珀韵电子厂、轻纺袜业厂、芥菜产业园等乡镇企业成为留守妇女增收致富、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乡镇政府定期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产业岗位层次,确保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地,使非农就业成为妇女获取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留守妇女通过非农就业,不仅个人能力得以持续提升,获得可观经济收益,更深刻认识到自身具备改变社会传统认知的能力,在行为上积极实践新身份,巩固认知与情感层面的转变成果,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剖析留守妇女参与非农就业的现实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H镇的深度推进,多家中小型企业成功入驻,形成了特色农业与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为留守妇女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然而,留守妇女在非农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育儿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就业保障政策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限制性因素都对留守妇女身份认同的进一步转变与提升产生影响。
  (一)文化素养短板:自我认知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
  非农就业在留守妇女身份认同重塑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但在实际工作、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场景里,较低的文化水平会成为阻碍留守妇女身份转变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文化根基薄弱,留守妇女在熟悉工作流程与内容时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这不仅降低了个人工作效率,也对乡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随机抽样调查中,部分留守妇女明确表示,因自己缺乏从事非农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故而更倾向于选择务农作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 二)育儿服务体系不足:亟待补齐的一类民生短板
  H镇虽然拥有16所幼儿园,但入园年龄普遍要求三岁及以上,导致三岁以下婴幼儿专业托育服务存在明显缺口。通过对H镇部分留守妇女的访谈得知,农忙时期,不少留守妇女被迫将年幼子女带至田间劳作,在兼顾家庭与农业生产的双重压力下,身心负担较重。调研结果显示,部分留守妇女对专业托育服务存在实实在在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留守妇女独立意识的逐步提升,农村托育服务市场具有一定的潜在发展空间。
  (三)就业权益保障体系不完善:亟待健全的制度支撑
  留守妇女深刻认识到非农就业对实现自我价值与利益的重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驱动其在行为意识层面寻求身份认同转变。然而,H镇2024年统计数据表明,尽管留守妇女人数超两万,但非农就业参与率相对较低,反映出H镇存在非农就业机会不足、留守妇女非农就业意识淡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