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5版
乡村留守妇女何以重塑身份认同— —以H镇留守妇女非农就业为例

  观摩妇女做工

及就业宣传推广不力等问题。调研发现,H镇部分服装加工厂、袜业厂因订单不稳定,致使留守妇女在订单空白期会处于无业状态。此外,部分乡镇企业在发展前期对劳动力需求旺盛,但后期因经营稳定性欠佳或发展前景不明朗,时常采取裁员举措,导致留守妇女就业与收入均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H镇鼓励留守妇女参与非农就业,但尚未制定针对留守妇女就业权益保障的措施,乡镇企业也普遍未与留守妇女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她们出现权益受损情形,难以从法律层面为其提供有效保障。
  重塑留守妇女身份认同的现实路径
  Tajfel认为,个人所属的社会群体身份与类别是其自我概念的关键构成部分,人们会积极寻求并维护正面的社会认同,以此提升自尊 。留守妇女[7]投身非农就业后,收入水平与劳动技能显著提升,切实感知到自身价值、尊严及社会地位的积极变化。她们期望通过实际行动摆脱对务农收入和丈夫经济支持的依赖,获取独立经济来源,同时拓展社交网络,进一步增强自我价值。为更高效地助力留守妇女塑造积极身份认同,本研究提出以下路径:提升留守妇女文化知识素养、完善育儿服务供给、健全就业权益保障政策。
  (一)强化文化赋能,促进认知重塑
  非农就业是推动留守妇女身份认同转变的关键动力之一,不仅赋予其经济独立的契机,还促使其观念与思维方式革新,接触多元外界视角。为实现这一转变,留守妇女需要深刻认识文化在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在非农就业过程中主动把握住各类学习机会,积极向身边文化素养较高者请教。在社会层面,可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新媒体宣传等多元方式,大力宣扬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营造积极的、现代的社会舆论氛围,破除社会对留守妇女的传统刻板印象,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此外,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为留守妇女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组建留守妇女学习帮扶小组,选择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的人员担任组长,定期开展小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系统提升留守妇女的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有利于其快速融入非农就业领域。
  ( 二)完善育儿服务供给,缓解家庭压力
  完善优化托儿所等机构的基础设施配置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减轻留守妇女家庭负担、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意义重大。首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各类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吸引优质托儿所机构入驻,并强化对其服务质量监管与环境优化,精准对接留守妇女育儿需求。其次,随着留守妇女对高质量育儿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为乡镇托儿所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撑,也为化解其家庭情感困扰提供了有效路径。留守妇女参与非农就业,不仅能提升其家庭经济收入与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