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与乡村治理协同效能提升路径探索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村治理协同效能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本文聚焦审计监督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分析其在推动政策落实、规范资金管理、提升治理透明度和促进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协同效能机制。基于此,提出创新审计理念、完善审计制度、强化科技赋能三条路径,旨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系统化与智能化转型。研究认为,审计监督不仅优化了治理结构与资源配置,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未来应加强审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完善多元共治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治理绩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治理正面临着治理资源配置碎片化、治理协同主体缺少合作和政策执行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治理协同效率的提升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监督机制,近年来职能已由传统的财政监督向治理中政策执行监督、治理绩效评价与制度协同保障等方面进行延伸,表现出“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优化制度”的系统性治理价值。
审计监督的制度设计天然契合乡村治理所倡导的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内在逻辑,其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治理透明度、推动治理主体责任明确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制度适配性与协同推动力。尤其是在乡村治理全过程中,审计监督不仅作为公共资源运行的“秩序引擎”,更成为提升治理协同效能的关键支点。这一制度演变趋势亟待学界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与乡村治理体系之间的协同互动机制。
基于此,本文以提升“审计监督与乡村治理的协同效能”为主线,试图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及回答:审计监督与乡村治理怎样才能相互协同,提升乡村治理协同效能的关键路径有哪些,审计监督怎样才能促进乡村治理的制度嵌入并发挥功能重构作用等问题。本文尝试通过理论解读与路径分析,对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和审计治理效能的更进一步充分发挥提供理论指引和路径建议。
审计监督与乡村治理协同效能的理论基础
(一)审计监督的基本概念与职能
审计监督是对公共资源、财政资金、政策执行过程通过独立的检查、评价活动进行规范化和效益化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来讲,是以审查、评价、信息披露等形式,依法依规对开展经济活动、执行政策落实情况、使用资金运行情况和执行项目情况进行真实、合法、效益的监督与评价,发现问题、纠错纠偏、完善制度,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目标效益和政策目标的制度安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