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4版
“两个结合”视域下 陕西乡村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在,大量村民在日常文化生活中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玩抖音,如棋类、球类等活动极少参与,喜欢阅读的农民更是寥寥无几。因缺少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基层政府与干部的正确引导,导致有的乡村至今封建迷信盛行(如卜卦算命、看风水等)、赌博之风蔓延、村民文化素质低下,传统美德也逐渐淡化。
  (四)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不够紧密
  首先,乡村文化产业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都比较初级;其次,乡村旅游业态单一、模式趋同的问题也制约了其长期发展,导致回头率低,竞争力弱;第三,许多乡村地区对自身的文化资源认知不足,没有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第四,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对接不够顺畅,导致文化产品难以进入主流市场。这些都是当前陕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造成乡村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度不高,文化元素在产业中的渗透程度较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两个结合”视域下陕西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乡村文化建设浸润于心,落脚于行,自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只有深深扎根于村民心中,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关于陕西乡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优化策略提出如下。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文化政策
  政策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性工具,对于保障和增益广大农民的文化权利,对于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提[4 ]升乡风文明程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显而易见,因此要以“两个结合”为引领,制定更加贴近村民文化需求的文化建设政策。首先,由政府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深入调研和评估,明确陕西乡村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价值和发展潜力,为后续的整合和利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第二,通过政策实现村庄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推动文化资源在乡村地区的快速流通,以便一起为乡村更好地“种”文化;第三,以村民需求为导向,通过菜单式服务活动,为村民提供更“ 对味”、更多元的志愿服务,让公共文化产品更“接地气” ,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又提升了村民幸福感,还缓解了公共文化服务和老百姓需求之间长期“错位”现象。
  (二)加大财政专项支撑,鼓励民间资金参与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经费投入无疑至关重要,如果缺乏经费支持,任何美好的文化愿景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一方面,探索建立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保障资金和政策支持的稳定性。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艺作品创作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股权投资等投入方式,形成财政政策支持引导、各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推动乡村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和传承发展。同时,要建立乡村文化建设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以确保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三)激发文化人才活力,培育文化骨干队伍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5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队伍,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也是深度践行“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首先,要重视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通过相关课程培训与实践训练,使其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组织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陕交流研究,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