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 陕西乡村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所在;其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新时代下,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入了解农民需求、提升文化品质等措施,让广大农民拥有获得感与幸福感,为农民创造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精神家园;第三,是以经济为依托的基础支撑。乡村文化振兴应立足于农、服务于农,要把农民实际利益放到首位,以文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第四,是以文化遗产为彰显的外在形式。古建筑、器物、服装礼仪和戏曲等都是乡村文化的外在彰显形式,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还生动展示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作为一种显性的载体起着传承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虽存有少量糟粕成分,但瑕不掩瑜,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系统的价值观,如尊祖尚礼、勤俭持家、德业相劝、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等,都是华夏人文精粹与传统美德。乡村是我们这个民族生长和发育的故乡家园,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乡村文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人有爱乡之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 。19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因各种原因而历经劫难,但其精华与凝聚力一直牢牢地扎根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不但没有沉沦,反而在现代化社会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只有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才能激发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这也是构建文明乡风、形成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 。乡村文化建设还能挖[3]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传统文化良好地传承与创造性地发展,这对于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满足广大农民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现实困境
加快建设乡村文化,既是当务之急,更具长远意义。近年来,陕西一直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文化建设,虽成效显著,但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基层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根据笔者自身乡村经历与实践考察发现,陕西很多基层组织和干部对政策理解不深,往往将乡村文化建设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表现一是基层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数量太少且形式单一,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表现二是财政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也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的激励机制,导致乡村文化资金匮乏,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比如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场所严重缺失,或是年久失修、常年关闭,甚至有被挪用、挤占等情况发生,基本形同虚设。
(二)人才的“凋零”和文化传承的断裂
陕西乡村文化专干队伍力量薄弱,而且乡村文化活动实践主体缺失。传统村落常被外界误解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若青年选择留在农村创业或深耕农业,很可能遭受乡亲们的非议,被贴上“没本事、没志向”的标签。再加上西安及其他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虹吸效应,引发农村青壮年人口“毅然决然”地离开乡村,尤其是本地优秀青年与大学生流失严重。乡村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数量大幅减少,传统的节庆、民俗、艺术、小吃等传统文化正失去传承的土壤,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乡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缺少引导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发现,陕西大部分乡村的村民对文化建设方面开展的活动参与度不高,不少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表现得极为冷漠,现有文化生活方式单调乏味。具体表现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虽存有少量糟粕成分,但瑕不掩瑜,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系统的价值观,如尊祖尚礼、勤俭持家、德业相劝、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等,都是华夏人文精粹与传统美德。乡村是我们这个民族生长和发育的故乡家园,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乡村文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人有爱乡之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 。19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因各种原因而历经劫难,但其精华与凝聚力一直牢牢地扎根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不但没有沉沦,反而在现代化社会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只有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才能激发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这也是构建文明乡风、形成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 。乡村文化建设还能挖[3]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传统文化良好地传承与创造性地发展,这对于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满足广大农民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现实困境
加快建设乡村文化,既是当务之急,更具长远意义。近年来,陕西一直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文化建设,虽成效显著,但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基层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根据笔者自身乡村经历与实践考察发现,陕西很多基层组织和干部对政策理解不深,往往将乡村文化建设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表现一是基层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数量太少且形式单一,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表现二是财政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也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的激励机制,导致乡村文化资金匮乏,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比如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场所严重缺失,或是年久失修、常年关闭,甚至有被挪用、挤占等情况发生,基本形同虚设。
(二)人才的“凋零”和文化传承的断裂
陕西乡村文化专干队伍力量薄弱,而且乡村文化活动实践主体缺失。传统村落常被外界误解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若青年选择留在农村创业或深耕农业,很可能遭受乡亲们的非议,被贴上“没本事、没志向”的标签。再加上西安及其他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虹吸效应,引发农村青壮年人口“毅然决然”地离开乡村,尤其是本地优秀青年与大学生流失严重。乡村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数量大幅减少,传统的节庆、民俗、艺术、小吃等传统文化正失去传承的土壤,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乡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缺少引导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发现,陕西大部分乡村的村民对文化建设方面开展的活动参与度不高,不少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表现得极为冷漠,现有文化生活方式单调乏味。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