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文化交流现状研究

“留学中国·学在新疆”教育推广展
关键一环,是经济发展、友谊、相互理解、创新和繁荣的传播者。各方重申应保持密切合作,加强旅游交流,为旅游业安全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2023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暨“新疆是个好地方”旅游推介会上,新疆旅行社协会与哈萨克斯坦及中亚旅行社协会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新疆·中亚旅游合作联盟。自2023年11月中哈免签正式生效以来,截至2024年11月,乌鲁木齐航空口岸往返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阿斯塔纳的客运航班突破1600架次,进出境旅客超19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318.5%和298% [ 9]。 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家企业家合作伙伴关系“阿塔梅肯”与中国新疆旅游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哈萨克斯坦-中国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地方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霍尔果斯跨境旅游区”的合作备忘录。此外,新疆以都拉塔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为支点,开发出20条具备全国性吸引力的线路产品,将伊犁、喀纳斯景区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东哈萨克斯坦州等地的景区连在一起,形成了大环线,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选择。同时将伊犁州为核心在那拉提、六星街、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重点景区景点常态化开展演艺活动,举办首届环塔丝路集结赛、“丝路之旅”自驾中亚出发仪式等跨境旅游活动和“国门马拉松”等品牌体育赛事,吸引了众多哈萨克斯坦游客参与,极大丰富了跨境旅游产品业态,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旅游体验。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国际舆论干扰与不实信息误导
在国际舆论场中,部分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在哈萨克斯坦的社交媒体上对中国的涉疆政策进行歪曲和抹黑,恶意编造有关新疆的谣言,蓄意炮制所谓“新疆问题”“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不实言论。这使得哈萨克斯坦部分民众对中国新疆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误导了当地民众对新疆文化的认知,使得一些人对来自新疆的文化交流活动心存疑虑,不愿去了解真正的新疆,阻碍了正常的文化交流活动开展。针对该问题,双方政府应一方面利用双方官媒、自媒体等多种频道主动发声,通过制作纪录片、专题报道等形式,真实展现新疆的社会发展、民族和谐、文化繁荣等现状,让哈萨克斯坦民众了解新疆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利用中哈免签政策鼓励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民间交流;邀请哈萨克斯坦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博主、文化学者、艺术家来疆;为哈萨克斯坦游客设计特色文化旅游路线及文化活动等。同时还可利用哈萨克斯坦的俄语媒体优势,通过俄语社交平台(如V Kontakte)传播中哈文化合作成果,扩大区域影响力。同时,培训“文化外交志愿者”,招募两地双语大学生参与跨境社群运营,以民间叙事对冲政治化标签。综合利用“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积极促进民众之间的亲身交流互动,通过多维度发力,还原事实真相,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
新疆是多语言区域,汉语为通用语言,同时,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也极为普遍;哈萨克斯坦以哈萨克语、俄语为官方语言。在语言交流中,即便都使用哈萨克语,由于方言、词汇含义演变以及语法习惯差异,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准确。例如,一些日常用语在两地虽拼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交流时可能出现误解。而且,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和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