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回顾 及“十五五”展望

茶旅融合发展
的问题,产地市场及物流体系不完善,难以实现从增产向提质转变。同时,农业与科技、文旅、康养等业态融合不深,限制了功能拓展。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产业融合主体实力不足,带动作用有限,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亟待提升。
(三)城乡发展要素配置结构失衡矛盾持续存在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增加,建设成效显著,但在建设标准、质量提升、配套设施建设、后续管护等方面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从基本公共服务来看,贵州城乡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缺乏统筹规划,农村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还面临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难题。从收入差距来看,虽然近年来贵州城乡收入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2020年的3.1下降到2024年的2.81,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从2020年的24454元增加到2024年的28702元。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叠加政策因素导致了长期以来城乡的“二元分离”状态,农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大量流入省内外城市,城乡发展的要素配置失衡,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农业农村发展的资源约束仍然趋紧
当前贵州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化转型推进的重要时期,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镇在耕地、水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非对称竞争,农业农村发展的资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耕地撂荒与耕地占用、“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并存,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人才支撑等。同时由于过去较为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依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农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十五五”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一是加大对贵州山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建设灌溉渠道、山塘、水库等水利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田灌溉难题。例如,在地形复杂的区域,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利设施,通过管网将水输送到田间地头。二是结合贵州山地特点,制定适合本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完善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等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着力研发和推广适宜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业机械,如山地拖拉机、小型收割机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四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土地流转用途的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围绕肉牛、茶叶、辣椒、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优化“三品”,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