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的田野调查

甘都镇塔加乡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甘都镇西滩村农事体验活动基地
心、小木屋、木栈道等,实现自然风光、文化、风情等元素有机融合;拉木峡-阿河滩、公伯峡-甘都十里画廊等地学旅游路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此外,阿河滩村拥有6项国家级荣誉桂冠,其中阿河滩清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河滩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 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AAAA级地质文化村,村中的800多年古榆树、黄河古城等也是其主要文化遗存[3]。
(五)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幸福村立足村内资源禀赋,以牛羊养殖、肉牛深加工、拉面产业为支撑发展特色经济。阿河滩村修建了撒拉族女儿绣手工刺绣厂房,拓宽了当地人的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经济发展。东四村的化隆县隆元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阿河滩村的化隆县甘红种养殖合作社都是当地的种养殖专业大户,主要经营牛、羊、家禽养殖和玉米、饲草的规模种植,同时还兼顾苹果、梨、薄皮核桃及瓜果、菜籽油等农产品销售,实现养殖链和种植销售双丰收。隆康村的千佛缘现代农业产业园西瓜基地种植了长势健壮、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成熟周期短的“双红金五”西瓜。桥头村的天驼酿造实业有限公司,秉承三代传统技艺,纯酿食醋年产量达两千吨,收购村民的酿醋生产资料,拓宽就业岗位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4]。
甘都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
甘都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成效。然而“十五五”时期,在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发展创新动力欠缺。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有吸引力的景点和项目,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利用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财政有限,难以承担文旅资源开发需求,且部分项目成为面子工程,投入大回报小。人才资源匮乏,村民缺乏文旅开发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专业规划、管理和技术人才,且年轻人外流,乡村缺乏创新活力。此外,旅游项目多为传统形式,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未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二是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文旅产业发育不足。交通不便,道路状况差,公共路线少,发车频次低,停车场缺乏,影响游客出行。供水不稳定,电力供应不畅,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影响居民生活和旅游形象。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缺乏高品质住宿,餐饮服务水平低,旅游标识系统不健全,缺乏有效宣传手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