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驱动西部地区 文旅消费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

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寻境敦煌”
数字技术驱动西部地区文旅消费升级的问题与挑战
(一)数字基础设施薄弱
西部地区数字基建呈现中心城市覆盖完善、县域及乡村地区滞后的不均衡发展现状。西部乡村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网络信号覆盖难度大,许多地方信号微弱甚至全无,导致依赖高速稳定网络的虚拟现实全景游、实时直播导览等数字文旅项目难以开展,限制了游客在乡村地区游览时的数字化体验。西部地区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也较为落后,平台仅提供景点介绍、门票预订等基础服务,缺乏智能行程规划、实时交通信息推送、周边配套设施查询等个性化功能,与东部“一键游”等平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平台数据更新滞后,景区开放时间变更、活动信息更新延迟,无法满足游客对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的需求。
(二)产业融合深度不足
西部地区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处于初步阶段,文旅与农业、科技的融合停留在“概念叠加”层面。与农业融合方面,多局限于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形式,未实现乡村文化、民俗体验与农业的深度结合,缺乏农事体验深度游、乡村文化创意农业等创新业态。与科技融合则停留在利用基础数字技术展示文旅资源,未能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开发文旅产品和服务。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数字技术多用于文物3D建模、线上展览等简单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在遗产活态保护、互动体验开发方面应用较少。例如,部分非遗技艺仅通过纪录片传播,缺乏动态交互产品,缺乏让游客能够深度参与及体验文化遗产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的数字产品,如虚拟修复文物、沉浸式历史文化场景重现等,与敦煌莫高窟 “数字供养人” 等创新模式形成反差,导致游客对文旅产品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三)品牌建设与创新能力不足
西部各地在品牌定位时,未深入挖掘和精准把握自身文旅资源的独特性,导致文旅品牌呈现“区域趋同、文化空心”特征,难以准确传达文旅产品的差异化价值与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品牌定位模糊。多个西部城市都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品牌定位,但在历史文化元素提炼、呈现方式等方面缺乏独特性,致使品牌形象不鲜明、辨识度低,游客难以记住其特色。另一方面,品牌同质化问题突出。各地文旅产品开发模式趋同,普遍依赖于传统景区建设、民俗表演等常见形式,缺乏创新和个性。乡村文旅中,许多地方的农家乐、乡村民宿风格和服务内容大同小异,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数字文旅产品开发也缺乏地域特色,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多个省份都在开发类似的线上博物馆、虚拟旅游线路等产品。例如,川渝滇三地均推出“元宇宙古镇”项目,但场景设计雷同,缺乏对巴渝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等独特IP的深度挖掘,致使市场竞争激烈却优势不足,不利于西部整体文旅品牌的塑造和提升。
(四)数字文旅人才短缺
西部地区数字文旅人才短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才结构不合理。现有文旅从业人员老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