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视域下 年鉴编纂的公共服务功能拓展研究
年鉴作为基础性文化信息载体,具有重要的公共服务价值,但在当前文化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其公共性、服务性与社会性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本文立足于文化治理视域,分析年鉴在职能定位、内容设置、传播机制和反馈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适配不足问题,指出年鉴编纂服务对象模糊、服务内容与文化治理需求脱节、传播形式滞后及服务反馈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为有效提升年鉴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支撑能力,文章提出功能重塑、内容优化、传播创新与平台数字化建设四个维度的拓展路径,重点强调明确年鉴在地方文化治理中的职能定位,推进年鉴内容向社会化、治理化转型,建设多元参与的编纂机制,以及发展数字平台和智能服务功能以增强互动性和响应能力。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年鉴作为集资料性、信息性与史料性于一体的重要文化产品,正面临功能转型与服务拓展的现实压力。《“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社会化发展,这为年鉴编纂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年鉴作为地方文化治理中重要的信息工具,长期存在服务定位单一、内容体系封闭、用户覆盖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文化治理对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性、服务性和社会性的系统要求。当前,年鉴如何主动对接基层文化治理与公共服务需求,拓展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在地方文化治理格局中的功能效能,已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年鉴公共服务功能拓展的目标重塑
(一)强化年鉴的公共文化产品属性
年鉴天然具备公共文化产品的基本属性,但长期以来受限于以“ 存史、资政、育人”为主的传统功能定位,年鉴内容编排和服务设计更偏向资料保存和政府内部使用,公共文化产品属性不突出。面对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年鉴功能拓展的首要目标在于回归公共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增强其公共性和文化性 。[1] 一方面,应 以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为核心,提升年鉴内容体系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系统呈现与人民群众、基层社会和公共事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补强公共文化、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专题内容,为基层文化治理和社会公众提供可感知、可使用的知识产品。另一方面,应注重年鉴的文化特性,强化年鉴在地方文化认同、公共记忆建构中的文化传播功能,形成服务与文化、治理与认同相结合的公共文化产品体系。
(二)明确年鉴在地方文化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年鉴作为文化治理的重要信息工具,必须在功能拓展中明确其在地方文化治理体系中的职能角色。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社会化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