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办高校嬗变与破局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校园俯瞰图
西省高等教育局。”当时的高等教育实行国家公费培养、毕业统一分配和住房保障制度。而西安培华女子大学采取“民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办学模式,与主流体制形成显著差异。即便如此,只用一个多月,便招满了计划的200名新生。1987年9月23日,在租用的一个办公室、一间教室中,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现西安翻译学院)成立。作为一所语言院校,其成立反映了当时陕西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一种新类型。
1991年,陕西省印发《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这是全省第一部关于民办教育的行政规章。此后,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标志性院校相继成立、迅速发展。据业内人士回忆,当时流传一句话:社会办学火爆、学校一天一所。1993年,陕西全日制民办高教机构达到了101所,另有业余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0多所。这一时期民办院校看似繁荣但实则无序,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乱象频生。
1996年,陕西省率先出台《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实施办学许可证制度,开展首次院校评估,并通过设置办学准入门槛淘汰了一批不合格院校,自此陕西民办教育步入了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决定》,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结合陕西实际,提出了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十条措施。同年西京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4所院校成为陕西省首批具备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被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行,推动民办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2004年,陕西省颁布全国第一部民办教育的地方性法规《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将民办学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推动陕西民办高校向规范引领转型。这一时期陕西民办高校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以效仿公立学校为主,开始建立专职教师队伍。统一的规范化要求使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有很大改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民办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创新活力,学校主要关注自身发展、上级评价及资源获取,出现了“同质化、行政化、功利化”的办学倾向。
2009年起,随着基础建设的完成,发展迅速的民办高校开始关注自己的特色建设和质量提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出台,把民办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要求各地大力支持民办教育。2011年12月,陕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陕西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民办高校开展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和改革创新,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和起步时间领先全国。
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启动修订,到2018年《民促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发布,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新时代就此开启,为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了法律和政策基础。近十年,民办高校办学属性日益清晰、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