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趋势下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路径研究
师比限制,建立基于“服务人口数量+教学点数量”的编制配置标准。在城镇地区,结合人口流动趋势,执行“基准编制+动态调节编制”的配置标准,每增加100名学生的学校,额外增加2-3个教师编制,综合考虑少子化趋势下教师工作内容的拓展要素,在编制中增设课后服务、心理辅导等服务型岗位,同时针对少子化伴随的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情况,在编制中预留10%左右的青年教师储备岗,为未来师资补充提供空间。
第二,优化教师跨区域流动制度。少子化趋势下,教师资源出现区域性过剩与紧缺并存的现象,破解这一矛盾,需建立“市域统筹、县域调剂”的教师跨区域流动制度。在市域层面,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打破区县壁垒,实行“编制总量控制、人员跨区使用”,将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纳入“市域教师资源池”,统一调配至缺编学校。在县域层面,持续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编制由学校固定所有转为县域统筹使用,通过“无校籍管理”实现教师在城乡学校间流动,针对少子化趋势下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可建立学科教师共享中心,通过走教、线上授课等方式实现跨校师资共享。
(三)构建面向质量提升的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机制
少子化趋势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与人口变动、教育需求相匹配,摒弃规模扩张的投入导向,从而建立面向质量提升的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从“保基本”到“促优质”的升级。
第一,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比例。当前多数地方财政面临人口减少、税收下降、教育投入吃紧的问题,需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的分担比例。在中央与地方的投入分担上,提高中央财政对少子化严重地区的转移支付额度,如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中由中央财政承担的比例可以提高至40%。在省与市县的投入分担上,市县可以上移部分事权责任,如将教师工资改为由省级财政统筹发放,避免因地方财政困难导致“有编无钱”现象发生,从而确保教师待遇落实,对学龄人口减少超过10%的县,增加其公用经费标准用于小班化教学改革,保障教育质量不随人口减少而下降。
第二,建立差异导向的经费精准配置机制。在人员经费上,向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倾斜,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制度,吸引人才扎根乡村。在公用经费上,构建基于“基本需求+特殊需求”的复合配置标准,对100人以下的学校,按生均标准核定公用经费,确保课程开齐。在项目经费上,重点支持学龄人口流失严重地区的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如小班化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等,同时建立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对相关建设项目进行人口承载力评估,避免盲目扩建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创新效率导向的经费使用模式。在经费分配结构上,提高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等软性投入比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经费使用机制上,推行“经费包干+自主管理”模式,赋予学校更多经费使用权,允许学校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调整设备采购与人员支出比例;探索教育经费的弹性拨付机制,根据学期中学龄人口实际变动情况调整经费额度,避免因人口预测偏差导致经费浪费或短缺。
参考文献
[1]刘厚莲.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与应对[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4(5):129-139.
[2]贾云鹏,彭锦,刘青秀.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回顾、反思与重构[J].教育与经济,2023(4):89-96.
[3]蔡和,牛颖楠,罗良.新时代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水平测度与均衡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36-52.
[4]刘善槐,白维,王涛.适应人口变动的基础教育师资调配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5(6):8-14.
[5]张立龙,史毅,胡咏梅.2021-2035年城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预测[J].教育研究,2022(12):101-112.
[6]李涛,邬志辉.农村校舍闲置难题破解:思路与策略[J].教育研究,2020(3):84-94.
[7]郑楚楚,周星宇,虞永平,等.空间正义视角下学前教育资源空间格局的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25(6):1-13.
作者简介
戎乘阳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政策
第二,优化教师跨区域流动制度。少子化趋势下,教师资源出现区域性过剩与紧缺并存的现象,破解这一矛盾,需建立“市域统筹、县域调剂”的教师跨区域流动制度。在市域层面,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打破区县壁垒,实行“编制总量控制、人员跨区使用”,将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纳入“市域教师资源池”,统一调配至缺编学校。在县域层面,持续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编制由学校固定所有转为县域统筹使用,通过“无校籍管理”实现教师在城乡学校间流动,针对少子化趋势下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可建立学科教师共享中心,通过走教、线上授课等方式实现跨校师资共享。
(三)构建面向质量提升的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机制
少子化趋势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与人口变动、教育需求相匹配,摒弃规模扩张的投入导向,从而建立面向质量提升的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从“保基本”到“促优质”的升级。
第一,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比例。当前多数地方财政面临人口减少、税收下降、教育投入吃紧的问题,需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的分担比例。在中央与地方的投入分担上,提高中央财政对少子化严重地区的转移支付额度,如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中由中央财政承担的比例可以提高至40%。在省与市县的投入分担上,市县可以上移部分事权责任,如将教师工资改为由省级财政统筹发放,避免因地方财政困难导致“有编无钱”现象发生,从而确保教师待遇落实,对学龄人口减少超过10%的县,增加其公用经费标准用于小班化教学改革,保障教育质量不随人口减少而下降。
第二,建立差异导向的经费精准配置机制。在人员经费上,向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倾斜,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制度,吸引人才扎根乡村。在公用经费上,构建基于“基本需求+特殊需求”的复合配置标准,对100人以下的学校,按生均标准核定公用经费,确保课程开齐。在项目经费上,重点支持学龄人口流失严重地区的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如小班化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等,同时建立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对相关建设项目进行人口承载力评估,避免盲目扩建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创新效率导向的经费使用模式。在经费分配结构上,提高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等软性投入比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经费使用机制上,推行“经费包干+自主管理”模式,赋予学校更多经费使用权,允许学校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调整设备采购与人员支出比例;探索教育经费的弹性拨付机制,根据学期中学龄人口实际变动情况调整经费额度,避免因人口预测偏差导致经费浪费或短缺。
参考文献
[1]刘厚莲.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与应对[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4(5):129-139.
[2]贾云鹏,彭锦,刘青秀.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回顾、反思与重构[J].教育与经济,2023(4):89-96.
[3]蔡和,牛颖楠,罗良.新时代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水平测度与均衡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36-52.
[4]刘善槐,白维,王涛.适应人口变动的基础教育师资调配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5(6):8-14.
[5]张立龙,史毅,胡咏梅.2021-2035年城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预测[J].教育研究,2022(12):101-112.
[6]李涛,邬志辉.农村校舍闲置难题破解:思路与策略[J].教育研究,2020(3):84-94.
[7]郑楚楚,周星宇,虞永平,等.空间正义视角下学前教育资源空间格局的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25(6):1-13.
作者简介
戎乘阳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