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8版
基于朋辈支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 预警与干预模式研究
文/马海蓉 赵卓玥 杨早宁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其成因涉及人际压力、就业不确定性及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上升等多重因素。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预警敏感性不足、专业资源短缺、干预模式单一及缺乏闭环管理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朋辈支持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模型:通过标准化选拔和培训组建朋辈互助队伍(含心理委员、宿舍长等),构建“金字塔型”支持网络;依托朋辈咨询室提供“夜间心理急诊”服务;开展三维联动支持活动(工作坊、团体辅导、云端社区);完善异常上报机制与危机后跟踪系统。该模型利用朋辈的信任优势、即时性和高覆盖率,有效补充传统干预体系,为筑牢校园心理安全防线提供了可操作路径。

  心理危机是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资源不足以面对困难的情境时所产生的,可能会造成短暂的、急性的心理失衡状态,从而对自己、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涉及人际关系、亲密关系、自我发展等多个方面(马建青、朱美燕, 2014)[ 1]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前景不确定性也是心理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柳静、王铭、孙启武等, 2022)[ 2]。同时,近10年,大学生在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和自杀未遂等心理问题上的检出率显著上升(陈雨濛、张亚利、俞国良, 2022)[3], 而心理疾病是心理危机事件的促发因素之一。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梁娟、罗海据,2018) 。近年来,各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建[ 4]立系统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分层分类对存在不同严重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以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积极促进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及时对涉及心理危机的当事人进行关注、干预、转介、转诊。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日益完善,有力推动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朝着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成功预防了不少心理危机事件。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出普遍性、多样性、突发性、更强的隐匿性等特点,心理危机事件仍然在频繁发生。因此,构建更加完善的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筑牢大学生生命安全底线仍然是当前高校心理育人的职责与使命。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