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9版
基于朋辈支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 预警与干预模式研究
  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倡导朋辈互助,构建融入式朋辈助人体系,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提振学习信心。朋辈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提高自我效能感。由于朋辈之间年龄相近、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相似,这种关系具有天然的信任和亲近感,从而使大学生在寻求心理支持时更为主动。此外,朋辈支持能够通过非正式的互动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性支持。更重要的是,朋辈支持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还具有“早期预警”和“桥接专业资源”的功能。当大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朋辈往往是最早察觉其异常行为的人,这种及时的察觉与陪伴有助于危机干预的迅速开展。
  本文从朋辈支持的视角出发,旨在构建基于朋辈支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模型。第一,本文提出的朋辈支持心理危机预防模型是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助人技能,培育学生的同理心和自我价值感,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职责。第二,本文提出的朋辈支持心理危机预防模型能够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支持性,而社会支持是有效预防危机事件发生的因素之一。第三,本文提出的预警模型能够对“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起到补充作用。
  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困境
  近年来,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其有效性与覆盖面。
  高校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敏感性不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通常依赖学生主动求助或通过辅导员发现问题,但许多学生出于羞耻感或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不足,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此外,部分高校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主要依赖心理监测系统、学业成绩、家庭状况等指标,无法全面捕捉心理危机的潜在信号。预警系统通过问卷调查只能初步筛选出来一些具有风险因素的同学,在进一步的评估访谈中,由于专业评估人员的缺乏,多数高校会直接让辅导员、班主任等参与访谈评估,辅导员等非专业的心理评估人员只能依赖过往的工作经验进行访谈,而非专业的心理评估能力,这种滞后性使部分学生在危机发生前未能得到及时干预。
  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覆盖面有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根据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全国93.6%的本科院校已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但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三重困境:其一,专业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缺口。参照美国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协会(AUCCCD)建议的1:1000-1500的师生服务比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平均服务比高达1:3000-5000。这种“超载服务”不仅导致咨询师陷入职业倦怠,更造成平均预约等待周期长达2-3周,使得急性心理危机干预效率大打折扣。北京某“双一流”高校的调研显示,在2021年秋季学期,仅有23%的咨询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其二,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5·25心理健康周”等节点式活动,缺乏贯穿全学年的系统化教育体系。据某省属高校的调查表明, 68%的新生无法准确描述心理咨询服务流程,42%的毕业生仍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其三,文化认知障碍形成隐性壁垒。受传统师生关系范式影响,56%的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首选同龄人倾诉而非专业咨询,其中理工科院校该比例高达72%。隐私保护的认知误差更为突出:29%的学生担忧咨询记录会影响评奖评优,18%的研究生担心导师知晓咨询行为。这种认知偏差在县域生源中尤为明显,其主动求助率较城市生源低19个百分点。
  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单一。现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更多地依赖个体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而忽视了社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