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4版
数字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对策研究
  (四)创新数字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已无法满足智能化服务的需求,高校应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评价场景数字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路径多样化。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智能评估;开发在线评价平台,支持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估。同时,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教学和管理,形成“评价-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此外,应引入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实时追踪,从而动态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推动智能校园建设,提升智慧教育环境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能化校园环境。通过智慧教室、远程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优化教学与管理流程,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以支持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和数字资源共享。
  (六)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积极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通过联合研发、实习基地建设、技术转移等方式,推动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应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在数字技术支持下进行创新创业,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TOEP模型,系统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数字技术通过技术赋能、组织创新、环境塑造和人才培养四个层面,推动高等教育向高质量、高效率、生态化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数字化平台、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创新数字化评价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在具体学科和专业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平衡数字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的关系。同时,还需要关注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隐私问题,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 1 ] Nwosisi Christo p h e r , F e r reiraAlexa,Rosenberg Warren, et al.A Study of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Its Effectivenessin Flipping Thirty Percent of the CourseCont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16(5):348-351.
  [2]Alenezi Mamdouh.Deep Dive into Digital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Education Sciences,2021(12):770-770.
  [3]Selwyn Neil.The future of AI andeducation: Some cautionary notes[J].EuropeanJournal of Education,2022(4):620-631.
  [4]徐晓飞,张策.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的要素与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7):31-35.
  [5]于妍,蔺跟荣.数字技术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53-60.
  [6]侯君,李千目.信息技术与治理双向赋能高校教学——从填平“数字鸿沟”到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J].中国大学教育,2022(5):43-50.
  [7]李芒,张华阳,葛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义与进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3(8):1-6.
  [8]许乐乐,彭泽平.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义指向与推进方略[J].高教探索,2025(1):38-47.
  [9]王晓茜.大学治理数字化转型:生成逻辑、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25(1):16-23.
  [10]李运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国际借鉴[J].电化教育研究,2025(2):32-40.
  [11]谢幼如,李草茵,李成军,等.智能时代高校数字课程:内涵、形态与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4(11):5-12.
  [12]张敏,姜强,赵蔚.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TOE框架的组态路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4(3):54-61.
  [13]兰国帅,魏家财,黄春雨,等.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实施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2(3):25-38.
  [14]于东超.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样态、路径选择与价值旨归[J].中国高等教育,2023(7):45-48.
  作者简介
  胡湘兰 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文旅融合、旅游与酒店管理
  肖雨晴 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
  唐世一 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