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与体系优化
本文将学校的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统称为教职工,通过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内容缺乏吸引力、重视度不够、学习效果不明显、保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按学校学习主体的不同,分别从行政人员、专任教师和党员的层次详细阐述了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体系优化思路,构建了多层次学习内容体系、多渠道实施路径以及考核机制核心指标,并对以上体系提出学习保障、资源保障和监督保障等实施保障措施。
研究背景与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1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2] ”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举措 。[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部署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4] 等重点任务。可见,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水平是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首要条件。近年来,教育部连续曝光了多批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反映出目前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意识。
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建立了政治理论学习体系,比如海南大学建立了“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员示范”三级责任体系,将政治理论学习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考核等关键环节。潮州市金山中学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提供教学竞赛、课题申报等专项培训资源,将理论学习成果与职称评聘直接挂钩。浙江大学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将政治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学-研-教”一体化链条。山东大学采用“学习时长+心得体会+实践成果”三维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然而在这些学校的学习体系构建中,存在对教师分类不细致的问题,没有把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区分开来,抑或是仅仅研究专任教师或者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导致其他教职工参与度较低,实施过程中存在“被动应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