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5版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 价值、挑战与路径
同构成精准支持、全面感知、安全保障的技术赋能闭环。[1 1]
  一是功能模块定制的关键,是让技术工具真正服务于育人主业。传统智能化平台常陷入技术驱动的误区。开发方基于自身技术优势设计功能,导致辅导员为用而用。而需求导向的平台需以辅导员的核心任务为锚点,在思想教育领域开发价值观动态监测工具,通过分析学生社交媒体言论、主题班会发言等信息,识别潜在的思想波动,并提供针对性引导案例库。在日常管理领域设计事务性流程加速器,将奖助申请、违纪处理等高频事务的审批、通知、存档等环节自动化,使辅导员从填表、盖章、归档的机械劳动中解放。
  二是多模态数据采集的价值,在于突破结构化数据对学生成长的片面刻画。传统学生数据多以成绩、考勤等结构化形式存在,虽便于统计却难以反映真实状态。如一个在课堂上沉默但课后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其社交能力可能被结构化数据所忽略。多模态数据采集通过整合文本、语音、图像等非结构化信息,能更立体地还原学生的成长场景 。[12] 这种全场景感知的数据采集,使平台不仅能记录事实,更能理解意义,为辅导员提供更贴近教育本质的决策依据。
  三是隐私计算嵌入,在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间构建技术伦理的平衡支点。高校学生数据常分散于学工、教务、心理等多个部门,传统跨部门协同需以数据集中为前提,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隐私泄露风险。而隐私计算技术的引入,使各部门能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联合建模。学工系统保留学生的行为数据,心理系统保留测评数据,两者通过加密算法在数据不出域的情况下共同训练心理预警模型。
  (二)能力提升,构建分层分类的辅导员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辅导员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构建一个基础、进阶、高阶分层递进的培育体系。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技术基础和职业发展阶段,提供精准滴灌式的能力培育,实现从技术使用者到智能育人者的角色转变。基础层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会不会用”的工具操作问题,这是数字素养培育的入口关。基础层培训需聚焦高频刚需工具,采用场景化教学模式。针对日常管理中的班会反馈收集场景,演示如何用问卷星设置多选题、自动生成班级参与度热力图。针对思想教育中的学生动态监测场景,讲解心理测评系统的基础功能。进阶层的关键目标是实现从用工具到用数据的能力转变。当辅导员掌握基础操作后,培训重点应转向数据解读、需求识别、策略设计等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工作坊实现选取典型教育场景,提供包含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信息的混合数据集,引导辅导员模拟数据解读、问题诊断、干预设计的全流程,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数据的解读者而非数字的搬运工。高阶层的根本诉求是培育技术伦理自觉。高阶层培训需围绕技术应用的边界展开,在算法评估层面,引导辅导员关注心理预警模型是否对农村学生存在偏见;在数据使用层面,探讨是否应向家长同步心理测评的具体分数;在角色定位层面,辨析技术结果与人工判断的优先级。同时,培训可通过伦理辩论会、典型案例复盘等形式开展,是让辅导员清醒认识技术是工具而非权威,数据是参考而非结论,任何技术应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准则。
  (三)制度保障,完善人工智能应用的全流程规范
  在高校人工智能应用从试点探索向常态化运行迈进的关键阶段,技术的高效赋能与风险的有效防控之间的平衡,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转型质量的核心矛盾。这种矛盾的破解,既依赖技术层面的突破,又需要制度层面的规范。
  完善数据管理规范。数据管理规范需围绕最小必要原则展开,在采集环节明确仅收集与教育目标直接相关的数据,如思想教育可采集主题班会发言记录,但不应获取私人聊天内容;在存储环节建立分类分级存储机制,如心理数据需加密存储并设置独立服务器;在访问环节实行权限分层管理,如心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