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4版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 价值、挑战与路径
  规则而非制度关怀,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便被简化为信息传递,让教育沦为技术驱动的程序,而非心灵唤醒的艺术。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风险
  一是信息泄露隐患。学生数据已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在高校中应用的核心生产要素。然而,当心理测评报告、家庭经济状况、民族文化背景等敏感信息被纳入算法分析框架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边界问题逐渐凸显。这种风险不仅关乎技术漏洞的防控,更涉及教育伦理的底线。高校学生数据具有显著的双重敏感性,一方面,心理测评结果、家庭重大变故等信息直接关联学生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民族、宗教等数据涉及文化认同的特殊性。这些数据在跨系统流动、跨部门共享的过程中,面临多重安全风险。技术层面,部分高校信息系统仍采用弱加密技术,数据接口防护薄弱,易被黑客攻击或内部人员非法获取;管理层面,数据权限分配粗放、操作日志审计缺失,为数据滥用提供了可乘之机。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学生隐私泄露,可能引发二次伤害,这种技术带来的伤害会彻底消解其对智能系统的信任,使技术应用失去最基本的主体认同。
  二是算法偏见问题。训练数据偏差可能导致对特定群体的误判。人工智能算法是对训练数据的镜像反映,若训练数据本身存在偏差,算法将不可避免地继承甚至放大这种偏见。算法偏见,容易损害个体的发展权益,更可能强化社会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与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根本功能背道而驰。
  (三)辅导员的数字素养与能力亟需提升
  随着数字化社会发展,传统辅导员的角色正经历从经验型管理者向技术与人文复合型教育者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其能力结构提出了双重挑战。
  一是技术操作门槛不断提高。传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主要体现在沟通技巧、活动组织、危机处理等领域,其核心是对人的经验性把握。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懂学生,更要懂信息技术和数据应用。从学业预警模型的参数解读,到心理追踪系统的异常值识别,再到掌握数据解读、工具使用等,这些新技能已逐渐从加分项变为必备项。这种转变带来的挑战不仅是技术本身的学习难度,更在于思维模式的重构。过去依赖直觉判断的工作习惯,需逐步让位于数据支撑、逻辑验证、决策调整的科学流程。
  二是伦理判断压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的输出是概率性结论,而教育的对象是独特的个体,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尊重技术理性与坚持人文关怀间做出权衡 。 [ 10] 算法追求效率最优,而教育需要效果最佳,技术提供建议方案,但最终的价值判断必须由人完成。伦理压力不仅来自具体决策,更渗透于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从是否采信系统对某学生的性格标签到是否向家长透露心理测评结果,辅导员的每个选择都在定义技术应用的边界。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需要构建一个与辅导员工作场景深度耦合的需求导向智能化平台,以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需求为起点,通过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技术适配人而非人适配技术的良性互动。其构建路径可从功能模块定制、多模态数据采集、隐私计算嵌入等维度出发,共同构成精准支持、全面感知、安全保障的赋能路径。
  ( 一)技术融合,构建需求导向的智能化工作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需要构建一个与辅导员工作场景深度耦合的需求导向智能化平台,其核心逻辑是以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需求为起点,通过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技术适配人而非人适配技术的良性互动。其构建路径可从功能模块定制、多模态数据采集、隐私计算嵌入三个维度展开,三者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