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3版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 价值、挑战与路径
  本语义识别,如学生日记、社交平台发言中的负面词汇频率等,可实时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趋势,并通过不同的情绪标记,提示辅导员及时进行轻量级干预介入[8],从而防范于未然。
  (三)师生互动的场景化拓展
  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频次与质量直接影响着育人成效。传统的互动模式受限于时间、空间与形式,常出现学生有需求时找不到人、内向学生不敢表达或群体活动参与度低等痛点。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场景化拓展,重构了师生互动的接触界面,使互动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触达、从单一场景转向多元形态,大大提升了互动的有效性和质量。
  首先,能够实现智能问答服务,构建即时响应、分层处理的互动机制。传统模式下,学生关于请假流程、奖助政策等日常问题,需在辅导员工作时间内通过电话或面谈解决,非工作时段的咨询往往积压至次日,既影响学生体验,也消耗了辅导员的碎片化时间。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问答系统,通过整合学校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构建知识库,可24小时响应学生提问。例如,学生深夜询问“暑期社会实践报销需要哪些材料”,系统能即时推送包含“发票要求、审批单模板、截止日期”等内容的结构化回答;若问题超出知识库范围,则自动标记为“需人工处理”并推送至辅导员移动端。这种机器解决常规问题、人工处理复杂问题的分工,既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又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其次,能够扮演起虚拟辅导员角色,突破面对面互动的物理与心理壁垒。对异地实习学生、性格内向学生或存在社交焦虑的学生而言,传统线下交流谈心可能因空间阻隔或心理压力难以及时顺利开展。通过VR/AR技术构建的虚拟互动场景,可提供沉浸式的交流环境。学生佩戴设备后,虚拟助手以辅导员的形象、语调与其对话,同时系统通过捕捉学生的微表情调整沟通策略,让异地学生零时差连接辅导员,也能让害羞学生在虚拟场景中逐步建立表达信心。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在整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新动能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技术依赖与人文关怀平衡面临困境
  在高校育人场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工具理性的延伸,而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则是价值理性的实践,二者的内在张力,集中体现在技术依赖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困境中。这种困境并非技术本身的缺陷,而是工具理性与教育本质的深层碰撞。当数据成为决策的主要依据、效率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时,教育最本真的人对人的情感联结与价值引导,可能面临被简化、被稀释的风险。
  一是情感交流弱化,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忽视学生真实的情感需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学生的情感需求往往隐藏在非结构化的生活细节中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使辅导员陷入数据即全部的认知误区。用数据代替观察的倾向,这将偏离情感交流、消解师生间的情感信任。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法被看见和重视时,便会逐渐关闭情感表达的通道,继而使师生间的互动沟通产生障碍。[9 ]
  二是价值引导偏移,算法推荐的效率导向可能与辅导员育人为本理念产生冲突。算法的底层逻辑是精准匹配需求、快速解决问题,这种效率导向与辅导员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存在潜在冲突[5]。例如,智能问答系统能高效解答学生关于奖助政策的疑问,但政策背后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学业的人文关怀,则需要辅导员通过交流语气中的温度、解释时的共情传递。若学生长期仅与冰冷的系统对话,可能将政策理解为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