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2版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 价值、挑战与路径
  综上,现有研究虽已揭示人工智能赋能辅导员工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但在技术赋能路径的系统性归纳、风险治理机制的实践建构及技术-教育协同逻辑的理论提炼上仍存在缺口。针对上述不足,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形成突破:一是构建技术赋能、风险治理、价值引领的分析框架,突破单一技术效用评估的局限,系统探讨AI在信息处理、学生支持、互动拓展中的作用机制;二是提出场景适配、能力转型、制度保障的实践路径,既关注智能工具与辅导员工作的匹配度,也强调辅导员从经验型向“技术-人文”复合型的能力升级,同时完善数据管理、工具评估等制度规范,为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价值
  人工智能作为模拟人类认知功能的智能系统,广泛涵盖了自主学习、逻辑推理、复杂问题解决及自主语言理解等多重领域,其诞生和发展将毋庸置疑地为高校辅导员带来了新的动能和机遇。
  (一)信息处理效率的智能化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传统信息处理的时空限制与能力边界,为辅导员从事务型工作者向专业型育人者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可以通过构建主动感知、快速响应的信息预警机制,帮助辅导员实现智能化的舆情监测。以校园网络空间为例,学生在微博、微信、BBS等平台的言论,往往隐含着思想动态、情绪波动或潜在风险。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与机器学习的智能监测系统,可通过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等技术,实时抓取并标注学生网络内容的情感倾向、敏感话题及关联群体,形成可视化的舆情热力图 。 [1] 这一过程不仅将信息获取的时间维度从事后追溯转向事中感知,更通过技术筛选降低了无效信息干扰,使辅导员能够将有限精力聚焦于高风险场景的精准干预。
  其次,可以通过技术替代,帮助辅导员实现事务性工作自动化。高校辅导员日常需处理学生考勤统计、奖助学金申请审核、家校沟通记录等大量重复性工作 。以考勤统计为例,[3][ 7]传统模式下需逐节核对课堂签到表、晚归记录表等,既耗时又易出错。而基于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自动从教务系统调取课堂签到数据、从宿舍管理系统自动获取晚归记录,继而轻松生成学生考勤分析报告,并及时关注到异常学生情况,这可以将辅导员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更多时间用于与学生的深度交流、个性化指导等核心育人环节。
  (二)学生发展的精准化支持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历史背景下,学生发展支持工作正在经历着由普惠性服务向精准化供给,由标准化培养向个性化育人的转型过程。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学生发展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动态分析,为实现这一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首先,有利于实现学业预警,将教育干预的时间节点从结果补救前移至过程预防。传统学生学业管理中,辅导员多通过期末挂科名单被动介入,此时学生已陷入学业困境,干预效果往往有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整合学生日常成绩波动、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等多维度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学业风险预测模型,可提前识别出存在挂科、留级风险的学生群体[2 ] [7], 这便为辅导员的及时干预提供了条件。
  其次,有利于心理动态追踪,实现将心理健康服务从问题解决拓展为状态维护。传统心理辅导依赖学生主动预约或辅导员日常观察,易遗漏隐性心理困扰,如因家庭变故产生的情绪压抑、因社交障碍引发的孤独感。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语音情感分析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