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 价值、挑战与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深刻变革。一方面,其通过信息处理效率的智能化提升、学生发展的精准化支持及师生互动的场景化拓展,为辅导员从事务型向专业型育人者转型提供了新动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也使技术依赖与人文关怀平衡面临困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风险、辅导员数字素养与能力提升直面挑战。破解这些矛盾,需构建技术、能力、制度、生态的赋能体系,需通过技术融合打造需求导向的智能化平台,分层分类培育辅导员的数字素养,完善数据管理、工具评估与责任划分的全流程规范,构建多维协同、多方参与的赋能共同体。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正以不可逆转之势重塑着高等教育的整体生态,其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范式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带来了新动能和新挑战,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引路人,承担着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多元职责,其工作效能直接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因此,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辅导员工作,增强其工作效能,拓展其工作路径,优化其工作方法,而规避其带来的种种影响已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
现有研究围绕人工智能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融合展开了多维度探索:一是关于技术赋能的应用场景。既有研究聚焦具体技术工具的实践效用,如智能舆情监测系统提升信息预警效率、心理测评算法实现学生动态画像、虚拟助手优化事务性服务流程等,验证了AI在信息处理、需求识别等环节的工具价值 ,但多为单点应用分析,缺乏对技术赋能全流程的系统性解构。[ 1][2 ]二是关于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部分研究关注数据采集的伦理边界、技术依赖对情感联结的弱化及辅导员数字素养不足 ,但对风险的作用机制、风险的协同治理等关键问题仍探讨不足。 [ 3][4]三是关于“技术-教育”的协同机制。少数研究提出技术适配性原则与人文价值引领理念 ,[5][6]
对如何实现技术从工具辅助到生态有机组成部分的升级仍需深化。